浅谈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演变

2022-04-08 07:00: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演变》,欢迎阅读!
演变,绩效,国内外,体系,评价


浅谈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演变

要:绩效评价是任何企业财务的核心问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如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塑造核心能力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单纯的财务指标已经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的企业绩效评级体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阐述国内外绩效评价体系的演变,以期促进我国企业对绩效评价体系的改善。



关键字:绩效评价;战略;平衡计分卡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等经营成果,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通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绩效评价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自从人类有了生产活动,就产生了绩效评价思想。但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是随着工业革命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而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价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



一、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历程

西方企业绩效评价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成本绩效评价时期、财务绩效评价时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时期



() 成本绩效评价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

早期的成本思想与简单的成本计算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而萌发的,是处于低级阶段的成本会计。早期的成本思想是一种很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本计算也是一种简单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计算,这一阶段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就是成本,这种业绩评价带有统计的性质。随着成本会计第一次革命和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生,简单的成本绩效评价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工厂的管理需要,于是在人类早期的成本思想和简单成本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绩效评价。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加强,这种复杂的成本会计核算与评价制度已不能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利润的目的要求,这是因为已有的成本核算是事后的分析计算,反应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于是,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实现了成本会计的第二次革命。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




现了成本控制,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分析转变为积极、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达到了对成本进行管理的目的。成本控制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财务绩效评价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

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自由竞争已过渡到了垄断竞争。这一时期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发展起来了,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会。1903年,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设计多个重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这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ROI)投资报酬率为企业整体及其各部门的经营业绩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至此,形成了综合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2080年代以后,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绩效评价体系。许多公司已意识到过分强调短期财务业绩使企业在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把着重点更多地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上。因此,这是一个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绩效评价时期。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经济的一体化,经济时期的到来,金融工具使用的频繁以及市场的瞬息万变,导致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战略眼光和长远奋斗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应为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提供服务,而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是由多方面因素而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那些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斯特恩斯图尔特提出的经济增加值(EVA)指标,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霍尔的四尺度论以及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等,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体系。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平衡计分卡——绩效驱动指标》,正式提出平衡计分卡的概念。2000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其第二本专著《战略中心型组织》中运用大量的案例说明如何构建一个战略中心型组织。2004年卡普兰和诺顿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战略地图如何描绘组织目标》和《用战略地图规划成功》,对用战略地图管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战略地图:变无形资产为有形结果》该书详细的探讨了如何使用战略地图的方法来评价无形资产的战略准备。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战略地图可以在公司战略与公司无形资产之间建立联系;二是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现有无形资产的准备状况如何,需要哪些改进才能满足公司战略的实施;是根据战略和无形资产的准备情况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相关指标。2006年,卡普兰和诺顿出版了《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该书突出了建设战略核心组织的第三项原则,即:使组织和战略协同一致,形成企业合力。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历程






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工作起步比较晚,企业绩效评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是1949年至1978年期间以实物产量为主体的考核阶段;二是1978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以产值和利润考核的阶段;三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投资报酬率考核阶段。



() 实物产量考核阶段

计划经济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评价不重视价值和成本的考核,只从实物和产出的角度来评价。这种以实物产量为主的企业考核方式,导致企业效率低下,只重视总量的扩张,而不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 产值和利润考核的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实行经济责任制,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没有安全抛弃计划管理但开始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是诸多因素决定的,单一的指标考核方法不适应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管理,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开始被各方面接受。198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6部委制定了主要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16项指标进行考核。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八项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制定综合评价方法,这八项指标并没有在企业考工作中实际利用。



() 投资报酬率考核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企逐步分离,国家开始重视和研究企业绩效评价问题,在评价内容上,由原来的以反映总量内容为主转向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核算多方面;在评价指标上,由单纯的总量指标转向系统化的以比率为主导的评价指标。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相对指标为基础考核内容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001253a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