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起承转合——以《马嵬(其二)》为例

2022-05-02 09:14: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律诗的起承转合——以《马嵬(其二)》为例》,欢迎阅读!
起承转合,律诗,其二,马嵬
律诗的起承转合——以《马嵬(其二)》为例

摘要:起承转合是古代律诗写作遵循的的基本章法,按照此规则来解读和教授文本,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但是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几乎没有老师注意律诗的相关知识的讲解,在此论文中,笔者以《马嵬(其二)》为例,从律诗的起承转合角度进行探究,希望能对一线的语文教师和学生起到帮助。 关键词:律诗 起承转合 《马嵬(其二)》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26-01

众所周知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时必须遵循的定规铁律。在格律诗中,绝句为四句,分别是起、承、转、合;律诗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也分别是起、承、转、合,《马嵬(其二)》当属此类。 一.何为起承转合

元人杨载即有《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专论起承转合之说:破题或对景兴起,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具体来说:

起:即领起。全诗的第一句,起句破题,起到点明主题,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起句要求惊人,势如破竹。

承:即承接。承接上一句,是对上一句内容的展开、深化和补充。 转:即转折。既是内容上的转折,也是结构上的转折,要求转得干脆。 合:即收束。全诗的结尾句,对全诗有收转,点明主旨,发表议论的作用。要求收束全文,卒章显志。

二.《马嵬(其二)》的起承转合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所写的咏史诗,以擅长讽刺著称,描绘的主要是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事情。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首联起笔于唐玄宗,是杨玉环死后的唐玄宗,孤独的唐玄宗。起句讲述现在玄宗的状态,直接点题,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批判或同情,皆可解释明白。(对此诗主旨的特异性,本文不做探讨。)海外怎么可能有九州,这只是徒闻罢了。下辈子不知道是怎样,但此生已经完结,是不可能的了,玄宗想要寻觅贵妃不可得。(九州出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颔联承接第一句,写的依旧是玄宗,是缢死杨贵妃后逃蜀时的玄宗。现在耳边连绵不断的是禁卫军夜间的击打刀斗的嘈杂声,而再也没有昔日宫廷卫士传唱的报晓鸡鸣。笔者个人认为听不到报晓的声音是夸张的手法,是为了突出玄宗此时心理时间之漫长,宫中岁月之漫长。此联还将玄宗现在与以前的日子做了对比,表现出玄宗在没有贵妃的日子里是如此苦闷孤寂。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颈联转折。内容上由写玄宗一人转到了写唐杨二人,有杨玉环死后转到生前;结构上由顺序转到倒叙。次日当时对照,引发了因果联系的思考。想当时二人恩爱无比,在长生殿许下誓言要生生世世要在一起,还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可以见一次面。正是这样昏庸无度,才导


致今天六军同驻马的局面啊!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尾联收束。所谓咏史诗,就是叙述历史事实并带有作者主观价值判断,所以一般都是续中有议,因而这最后一句就是作者的议论。做了四十多年贵为天子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人家的夫婿,连夫妻相伴都难以做到。尾句使用对比和反问的手法,抒发生与死对比,寄托感喟,点明中心,颇具力度。真正做到了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诗人运用倒叙手法,首联交代方士觅魂,体现了玄宗对杨贵妃用情之深、怀念之切。情深意切之后的分离,愁肠百结肝肠寸断,加大悲剧的情感渲染,初步奠定感情基调。颔联交代杨妃死后玄宗的痛苦心境以及唐玄宗的现状,颈联交代杨妃被赐死的历史事实,并写到了贵妃生前唐李二人恩爱的场景。据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宝十年的七夕夜曾对天发誓,愿世世代代永为夫妻,并且嘲笑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才可以相会,而他们却可以永世不分离。通过七夕,这个典故这揭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情感甚笃。尾联发表议论,莫愁的典故出自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郎妇,十六生儿字阿。莫愁在古典诗词里通常指普通人家的妇女。用天子与普通人对比,引发生与死的思考以及对唐玄宗的讽刺。层层推进,情感逻辑构建之下的历史还原才逐渐清晰,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结语

古诗文教学应该重视诗词格律知识的讲授,这不仅是学生学习古诗文必要的内容,也对学生理解诗词有一定的帮助,虽不能以一当十,但不得不承认它是切题解诗的门径之一。

就比如《马嵬(其二)》这首诗,如果按照笔者分析的起承转合来讲授,再加之教师可以将板书设计成时间轴的形态,每一个事件即为一个坐标点,如此一来想必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可惜的是,当前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有这样的意识。由衷希望笔者这篇尚不成熟的文字能对此起到一点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汉辉:《赏读<马嵬(其二)>,品味义山咏史诗》,艺术殿堂,2011,12.

[2] 杨国顺:《唐玄宗笑牵牛辨析》,新课程 中学,2012,7,8. [3] 寇安炳:《着眼章法,会通精义》,读写新空间 复习备考. [4] 谭亿森:《格律诗的起承转合》,文学修养,2011,3.

[5] 刘武装:《论<马嵬(其二)>主旨的特异性》,语文天地,2014,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fe2c84f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