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对联的知识》,欢迎阅读!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等,是悬挂或粘帖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诗、词的某些特点,但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也更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也是汉族文学艺术中独有的一大艺术特色。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作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它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也日益为国内外汉学家所重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传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同时,它又是与书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神彩飞扬、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作者常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腴、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而,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凡思想健康、艺术精巧的联语,更是经久不衰,耐人品赏,永放光彩。
许多联语不但和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它与诗、词相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对联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我国对联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例如《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对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
1 / 3
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又如《老子》中,亦有类似的句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知,前后相随。”这些对句(或称偶句、对仗句),尽管对得还不工整,但对偶形式已开始萌芽。这对以后骈文、律诗和对联的创作,却具有渊源关系。
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最早出现有是五代孟昶的春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不有神和、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宋张唐英在《蜀☆☆》中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但这种春联,在当时还只是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仍称“桃符”。又有人认为,后蜀宫廷题联,早已成为习惯,而孟昶不是最早的题联人。谭嗣同曾考证: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骊,又题于门上,这应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后者言之有理。到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风俗。如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千户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说的“桃符”,其意还是际昶当时所书写的春联。孟昶是五代蜀国的国君,后蜀不久为宋所灭,但这种在桃板上题的形式,宋代就被广泛地使用。以后,人们又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粘贴的春联,并无什么区别。
又据传,把“桃符”推广为春联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事。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次除夕前,他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粘帖一副春联。除夕晚上,他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他非常惬意。当他走到一家庶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他很奇怪,一打听,原来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出春联贴上。于是朱元璋就精心思索,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副对联,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全联并非说出“阉猪”二字,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而且全联对得工整、确切,曲而不浮。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口察看,见门框上仍未贴出对联奉承更觉得奇怪。
2 / 3
当询间时,这家主人说:“因这副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朱元璋一听大喜,当即赏给这家主人一些银钱。由于皇帝亲自提倡春联,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就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但婚丧、喜庆使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站茶亭、官署试院、楼台亭阁等处,也都普遍地使用它。
对联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它绝不是什么小玩艺、小摆设,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特殊艺术形式。它或褒贬、或打情、或言志、或谐趣,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对联会使人获得鉴赏的乐趣,增加各种知识,品味各类书法,同时还能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但要写好一副对联,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要顾及到对仗和平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和写得好的。
就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诗(五律、七律)的中心部分,无论五律、七律,全诗共八句,中间四句(三、四句和五、六句)是两副规范的对偶句(或称对仗句、对联句),而且对得工整、恰当。对偶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曾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力用,事不孤立。”这就指出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正因如此,在文学上也必然腹到相应的反映。所以《史通·叙事篇》明确地指出:“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凡律诗中的对偶和对联中的对仗,又不同于一般事物那样刻板、机械地相对,而是表现得更为灵活、形象、多样化。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f53160f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