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2王苗苗 论《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分析”

2022-08-21 04:58: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6、4、22王苗苗 论《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分析”》,欢迎阅读!
意象,疲劳,生死,分析,牛》中














目论《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

汉语言文学 作者姓名 王苗苗 ********** 聊城大学文学 指导教师 隋清娥



2016 5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小说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表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1 一、《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文本表现...........2 二、《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思想蕴涵...........4

()特殊时期人性的揭露...............................4 ()底层人民在特殊时期挣扎的生存状态.................8 三、《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艺术价值...........10 结语.....................................................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动物描写。它们与人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并且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呈现出神秘而真实的高密东北乡。而在这些动物中,牛作为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他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最常见到的。本文将从文本表现、思想蕴涵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着重解析《生死疲劳》和《牛》中“牛”的意象。

关键词: 《生死疲劳》,《牛》,“牛”意象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

In Mo Yan's novels, we can see a lot of animals. Them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and was given the rich connotation, as we present a mysterious and real densified northeast township. In these animals, cattle a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material in the countryside, in his novels can be said to be the most common.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life and death" and "cow" in the "cattle" and "fatigu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xt,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value.

Keywords: "Life and death" , "cattle", "cow" image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频繁的出现在大众视线之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有许多被人们广泛熟知的代表作,像《红高粱家族》、《酒国》、《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而在这众多的作品中最令人惊叹的大概就是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了。莫言曾经说过在他的所有的小说中,《生死疲劳》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佛经中有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这样的思想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生死疲劳》描述了土地改革时期地主西门闹被冤杀,在地府拒不认罪,受尽酷刑仍旧坚持自己是被冤枉的,因而获得生还的机会。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等动物回到他的家族回到高密东北乡。从这些动物的视角出发描绘农村变革。在这其中,牛已经不再单单的是一种动物,它作为西门闹的转世被赋予了它特有的意义,是一种意象。莫言笔下的牛的意象有很多,在他的中篇小说《牛》中,牛作为那个文革时期珍贵的生产资料同样也变成了他笔下的意象。目前,几乎没有单独研究这两篇小说中“牛”意象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情况来看,对于两篇小说中“牛”意象的分析的文章检索结果为零。而在文章中单独涉及《生死疲劳》或者《牛》中“牛”意象分析的虽然数量多,却仅仅分析了“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并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笔者在本篇文章中将集中从两篇小说中“牛”意象的文本表现和思想蕴涵的传达,以及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等三个方面集中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更加深入的了解莫言的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和他的写作艺术

一、《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文本表现

意象,是将“意”和“象”两者相结合,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

“物象”之中,是被赋予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一词本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范畴,指主观意象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的刘勰《文心雕龙》中说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丘: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既体



1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现了物象本身的特征,又巧妙的传达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在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中被广泛应用。卡夫卡所说:“我总是企图转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小镇上的人们变成了犀牛,墙洞里的老鼠整日惶恐不安。这可以说和莫言在小说中的意象的运用如出一辙,通过动物意象来传达文章的主旨和命题。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营造了一个神奇的动物的世界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内涵。中篇小说《牛》和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的“牛”意象便是例子。

纵观两篇小说《牛》和《生死疲劳》中“牛”意象的运用不难发现,莫言的小说中对于牛意象的文本表现其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人和牛的精神品格相联系。在《生死疲劳》的“牛犟劲”篇章中,描述西门闹轮回转世为牛被坚持单干不肯入社的蓝脸买回家,作为生产资料,在外界的逼迫和亲人的叛离下蓝脸被迫把牛送进了人民公社。但是本来为蓝脸犁地的牛在为生产队犁地时却卧地不起,无论是被暴打还是被烧都不肯起身,最后拖着残败的身子倔强的走到了蓝脸的地里倒地而死。把牛本身的任劳任怨、倔强、坚持的品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单干户蓝脸在所有人都积极坚持入社的时候坚持自己单干,即使所有人的规劝他,嘲讽他甚至是将他拉到街上游斗他也不肯入社,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蓝脸的倔强、坚持和牛的坚持的精神品格在这个时候达成了一致。在中篇小说《牛》中,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莫言讲述了因为养不起太多的牛,生产队长麻叔请来了公社兽医站的老董同志为双脊、大小鲁西三头小公牛施行阉割手术。最后大小鲁西康复,桀骜不驯的双脊却因为术后感染以及公社干部的故意拖延而失去了生命。在我们一贯的认知之中牛都是温顺良训,勤劳能吃苦的,任劳任怨的。显然在这篇小说中,牛也是这样的,被动的承受着人们不公的对待,承受着被阉割的痛苦但是还勤勤恳恳的劳动。再反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底层人民,他们同样的被动的承受着历史变革时期的灾难和痛苦,承受着思想上新观念的冲击。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要劳动要耕作,还是要生活下去,不能反抗。这种品性和在那个时代的牛脾性联系在了一起。

另一个方面,莫言将人和牛的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在《牛》的小说中罗汉担心双脊,看着紧闭的公社大门问杜大爷:“这太不公平了,咱们辛辛苦苦种粮食给他们吃,他们就这样对待我们?不是说为人民服务吗?”杜大爷回答他



2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你是人民吗?我是人民吗?你我都是草木之人,草木之人按说连人都不算,怎么能算人民呢?”再加上后来杜大爷说的一句“天地生万物,人畜是一理。”这几句简单的对话将牛和贫苦农民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巧妙的联结了起来,牛即是人,人即是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牛和农民,牛因草料不够,喂养不起被迫遭受阉割。而农民处在和牲畜一样的地位上一样挨饿,一样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甚至是被阉割。在《生死疲劳》中单干户蓝脸在人们千方百计的逼迫下在亲人的纷纷背离下蓝脸抱着牛绝望的哭喊:“牛啊!我的牛啊!我只有一个亲人了啊!”牛和蓝脸相依为命被蓝脸视为最后的亲人,在后来的批斗中牛和蓝脸一同游街,一同遭受侮辱,这个时候蓝脸的命运便和牛的命运联结在了一起。都变成了那个时代异样的存在,格格不入,挣扎着生活在周围异样的眼光之中。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莫言将牛这个意象巧妙生动的塑造了出来。既保留了牛本身被我们所熟知的品性特点,又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了出来,赋予了牛这个意象深刻的涵义。

二、《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思想蕴涵

莫言对于《生死疲劳》和《牛》中的“牛”意象所要传达的思想蕴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特殊时期人性的显露,还有就是对于底层人民挣扎的生存状态的表现。

(一)特殊时期人性的显露

莫言曾经说过:“我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者,莫言在创作的时候,从来不会去考虑要用小说来提倡什么,来教化什么,所以他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一种平等的自然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小说中的人物。从一个小人物或者动物的视角出发,讲述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能够深刻的揭露在特殊的历史形式下被放大或者诱发的那些埋藏在人性深处的种子,把人性放在这种历史形势下评判。他在小说《牛》和《生死疲劳》中将描述的牛的意象与人或者说与人性在整个小说的故事发展中做了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借此来凸显人性,达到自己的目的。



3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生死疲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不管是行为还是思想都是荒诞的,是疯狂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门闹的儿子西门金龙,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不惜与对他有养育之恩的蓝脸反目,变相的用各种手段逼迫侮辱蓝脸,最后甚至是烧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西门闹转世变成的牛。尤其是在蓝脸对待西门金龙的态度,牛对待西门金龙的态度与西门金龙的做法的鲜明的对比之下,人性在特殊时期所暴露的贪婪、冷漠就凸显出来。相比之下人甚至不如牛,丧失动物本能,与生命为敌,与自己和他人作对,生活艰难!身心疲惫,最后丢了性命。在这场荒诞的盛会中唯一还保持着清醒的就是蓝脸和他的牛了。蓝脸作为唯一的单干户,受尽苦难,过了几十年孤独的生活,可是始终坚持着不入社。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可贵的民间精神。在几乎无法抗拒的政治年代里,他固守住了民间的生命价值与道德理念,保持了坚忍不拔的生命意志,保持了一个土地主人的生命自由,并最终收获了一个相对完满的人生结局。而他的牛,在被迫加入公社后,宁死不肯为公社犁地,经历了残忍的毒打,最后临死前迈入蓝脸的地中。它的这种坚持让人肃然起敬。这才是农民该有的精神,也才是莫言所要赞扬的人性。而他们的这种精神,和其他人疯狂的行为举动相对比,将人性中自私黑暗的一面完全揭露了出来。

在小说《牛》中莫言以双脊的命运为线索,集中的描述了几个典型人物。调皮捣蛋话多的罗汉、勤劳狡猾的老饲养员杜大爷,以及生产队的队长麻叔、兽医老董和公社的孙主任。在对待双脊要被阉割的这件事情这些人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罗汉和杜大爷作为饲养员因为和双脊和大小鲁西朝夕相处,和它们有了一定的感情,所以对它们的命运产生了同情,生产队长麻叔是冷漠的丝毫不为之动容的,在他看来这是必然的,并没有什么错误。在和麻叔的对比下,看起来罗汉和杜大爷是善良的。然而最后,双脊被阉割,罗汉和杜大爷却对于阉割下来的牛蛋子产生了和麻叔一样的向往。这个时候对于双脊的同情在人性中的贪欲面前变得不值一提,甚至是可笑的。他们两个就像普通的老百姓一样,既同情双脊,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欲念想要吃牛蛋子,是善与恶的统一体。通常我们只会注意到前面的善而忽略后一点,但是莫言将这种特殊历史时期人性被放大的恶的那一面彻底揭露在我们面前。最后,双脊的死亡将小说引向高潮也引入了故事的结尾。双脊的死亡的这件事情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再次展现了出来。罗汉看到双脊的尸体没了先前溜牛时将牛看作伙伴和它们交谈的那种情感,他没有觉得悲伤,站在



4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双脊的尸体的面前闻到的不是尸体的腐臭而是公社饭店门前的味道。麻叔似乎早就料到这件事情的发生,急急忙忙的赶来,整个人是兴奋的,因为他想到的是拉回村子里分肉吃。兽医老董想则急于撒谎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公社的孙主任更是故意听信牛是得传染病死的,要求把牛隔离、消毒、解剖。希望借此把双脊的尸体留下,满足自己的口腹欲望。在这个时候,双脊不再仅仅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力,这一意象更成了人性的揭露者。双脊摆在公社门前正中央的尸体更是变成了一种控诉,对于被揭露的人性中的自私、贪婪、阴险和卑劣的控诉。人性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我们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最需要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莫言借助牛的意象来思考人生,探寻人性,揭露埋藏在人性深处的东西,让整个过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

(二)底层人民在特殊时期挣扎的生存状态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将谵妄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它所肯定的是莫言小说创作中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的批判精神。而在这种批判精神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于在中国各个历史特殊时期风云变幻和革命变迁中底层人民所受到的影响和改变,以及对他们生存状态的真实的反应。在前面我们分析过牛作为一种意象在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篇小说《牛》中是对底层农民的一种映射,它们在精神品格以及生存的命运等方面与农民其实是相互联系,同为一体的。它们的存在也是对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和历史命运的写照。所以,我们可以说看到了牛的生存状态,也就看到了那个时期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在《生死疲劳》中,第二道轮回是牛,对应的是人民公社,大跃进后期公社化。这个时候是历史的巨变期、转型期,主流政治思想侵入农村侵入底层社会,造成人们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斗争。人们都积极而疯狂的迈向革命的道路,忽略实际情况忽略道德仁义,为了革命而革命。人们认为坚持单干的蓝脸是污点,想尽办法劝他入社。在第十三章中各种人群的代表规劝他入社,莫言带领一帮小孩编了顺口溜讽刺他。

“单干是座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摇到桥下淹没了。” “人民公社通天道,社会主义是金桥,拔掉穷根栽富苗。”



5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蓝脸老顽固,单干走绝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缸醋。”

“金龙宝凤蓝解放,手摸胸口想一想。跟着你爹老顽固,落后保守难进步。” 西门金龙说“爹啊,咱们还是入了吧。学校里不把我们当人看。”

宝凤说“我们前头走,后面就有人指着我们说,看,那就是单干户的儿女。”牛撞伤吴秋香的时候,洪泰岳说“单干户的牛,是反动的生产资料不错,人民公社的牛即便顶了人我们也不敢打死它,但单干户的牛顶了人,我立马就判处它死刑。”以及押着洪泰岳、黄瞳等老牌坏人和蓝脸以及西门闹托生的牛,让他们挂着牌子顶着破鞋游街。从这些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虽然有自愿入社的前提,但是受大环境和新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单个这种行为还是持着一种反对的态度,认为单干是一种“反革命”的行为,是革命的污点,是必须要清除的,完全丧失了理智的思考。他们将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为革命的载体,比如金龙宝凤蓝解放他们的入社欢迎仪式,陈县长蓝脸的游斗活动和西门金龙组织的演戏,这些活动占据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只有蓝脸和他的牛,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默默的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二分地,默默地耕作。有了它们的衬托西门金龙他们的生活显得更加的疯狂。虽然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将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喜剧化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他所想要传递的这种隐藏的荒诞的戏剧式的历史之下底层人民的疯狂的生存状态更加的深刻传神。而在小说《牛》中,这种对于在特殊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的描写刻画相对于《生死疲劳》而言就更加的真实明朗了。他不再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而是直接借助双脊的命运和小说人物的言语行动来表达。

底层人民的生存,所关心的无非就是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他们所能看到的是他们的生活,是关于自己的切身的物质利益。但是在小说《牛》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新社会建设初期,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达不到满足的。首先是吃的方面,莫言的小说中多次强调“民以食为天”。所以在这里面,杜大爷、麻叔、罗汉迫切的渴望着双脊它们阉割下来的牛蛋子,孙主任故意听信双脊是感染疾病而死为了把双脊留下分割牛肉,杜大爷因为在公社食堂和屠宰组工作的女婿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些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甚至让人鄙视的行为和观念,其实都不过是因为粮食的匮乏,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就像罗汉看到那盘韭菜炒牛蛋子,想到自己上一次吃肉是在五年前姐姐出嫁的时候。以及杜大爷对罗汉说的那句“退回20年去,别说它娘的几只臊呼呼的牛蛋子,成盘的肥猪肉摆在我的面前,我也不会馋!”不是因为真的就是嘴馋,而是现实情况的逼



6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迫,人们长时间的吃不到肉。在牛和人类最基本的繁衍后代的生育方面,双脊和大小鲁西三头牛,因为草不够生产队供养不起所以被迫阉割,人和牛一样也没有躲过去。所以,麻叔在文中说过一句“阉我就不用您老人家动手了,去年春天我就让共设医院的快刀刘给阉了。”这句话和前面杜大爷说的一句“旧社会没听说骟人的蛋子,新社会骟人的蛋子。”相呼应。并不是说计划生育这件事情不好,只是当时的人民理解不了,他们看到的是关系他们自己的利益的事情。看到的只是人和牛一样被阉割被限制生育。再上升一步,将我们的着眼点放在劳苦大众的生存地位上。之前在第一部分牛的意象的表现的地方提到过杜大爷反驳罗汉的话,认为自己不是人民,是草木之人。认为天地万物,人畜一理。这表达出的不是民间牲畜提高到和人相同的社会地位,而是在那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形势下人下降到了和牲畜一样的地位上去。在这种生存地位上,人民即使心里面知道这种生活的状态远不如旧社会,但是却都不肯将它说出口。所以在杜大爷向罗汉讲述之前的高密集会上的盛况,人们在吃食上的丰盛的时候,罗汉反问:“杜大爷,您是编瞎话骗我吧?旧社会真有那么好?”杜大爷急切的否认:“你这孩子,谁跟你说社会好了?我只是跟你说吃肥牛肉喝热烧酒的滋味好。”

所有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社会历史的变革,将人们引上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有了小康社会。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所隐藏的黑暗和不公。莫言通过牛的意象揭示的在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显露和底层人民挣扎的生存状态,其实也就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将历史真实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三、《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的艺术价值 《生死疲劳》和《牛》中“牛”意象所表现的最大的艺术价值,就是对于小说

魔幻现实主义气氛的烘托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是当代拉美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一股思潮。多以抨社会弊端揭露社会黑暗为目的,主要的创作体裁为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莫言曾经说过马尔克斯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位外国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我们能够找寻到很多马尔克斯的痕迹。在谈到他的诺贝尔获奖理由时诺贝尔委员会的人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



7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一个出发点。”当看到这个理由的时候看过莫言作品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他的小说《生死疲劳》,因为这是他所有的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最为明显和突出的。但在这个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小说《牛》中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莫言利用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充满想象力的创造力和感官冲击力的习作特点来烘托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气氛,这其中就包含着动物意象的运用。他通过动物的视角来描绘历史变迁的这种创作方式是小说《生死疲劳》魔幻现实主义最主要的表现。在描写牛的意象中,牛不仅仅是普通的牛,它还是西门闹的转世,西门闹的死亡之后,经历轮回重新回到人世间,这个背景给小说奠定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基调。在这个前提之下,西门闹转世的牛甚至可以直立可以行走。这是违背常理的,但是在《生死疲劳》中牛不仅站了起来,而且还在精灵小孩的围绕下在蓝脸的指挥下在打谷场直立行走了整整一圈。最后甚至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倒立的动作。这种动物的行动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状态,是只能在神话或者语言故事中看到的,给整个小说都蒙上了一层魔幻主义色彩,烘托了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气氛。

然而牛的意象在这一方面的作用还不止于此,还表现在牛的思想情感上。西门闹带着记忆转世成为牛,有着人的思想,与人有着深厚的情感交流。它会在看到自己的前世的三姨太吴秋香成为别人的妻子,站在别人声旁的时候,怒气冲冲的奔过去顶她。会在面对西门金龙也就是自己的儿子的时候收敛所有的脾气,无论西门金龙怎么残忍地对待它都不会反抗,这其实也是一种父爱的变相的体现。在这种与人的情感交流中最为神奇的还有牛和蓝脸的感情。蓝脸在集市上一眼便认准了西门闹托生的牛,他心中认准牛便是他们家的驴的托生。而牛也对蓝脸表现出亲近。两个人在接下来的相处过程中,蓝脸对牛的照顾细心体贴,甚至不把它当做牲畜来看待,把它当做是自己唯一的亲人;而牛也一直不离开蓝脸,在为蓝脸犁地的时候尽心尽力,蓝脸只轻轻说了一句话它便大步迈了出去而且走的笔直。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偎的情感在最后牛被迫离开蓝脸进入公社,拒绝为公社犁地的时候上升到了顶端。面对牛汉子们围在一起甩起的鞭子,被打的皮开肉绽的身体,牛没有起身。这一次它甚至没有向自己的儿子西门金龙妥协,最后牛最敏感的鼻子被撕裂,被西门金龙用玉米秸秆烧也不肯起身为公社犁地。牛的这种坚持,这种倔强,惊呆了周围的看客,他们甚至开始怀疑牛的这种反常这种



8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超人的意志力是不是与鬼神有关。而在私有土地里耕作的蓝脸看到这样的情景双手和脸深深插进了土地里,浑身颤抖,他与牛是一体的,尽管他的身上没有伤痕,但是他的心理上遭受着一样的酷刑。最后,牛颤巍巍的站起来,拖着残败不堪的身体,走进蓝脸的地里沉重的倒下。种人和牛之间坚定的情谊,超越了动物所能承受的范畴,甚至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在文化大革命中迷失了方向的人们也在目睹这种情谊的时候清醒了很多。莫言将牛的这种超越本身能力的行动这和情感作为《生死疲劳》中魔幻写作的元素,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借趣味却难掩严肃的立意,借荒诞叙庄严。将《生死疲劳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在小说《牛》中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体现并不明显,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文中找到它的踪迹。在大小鲁西和双脊被阉割之后,罗汉被代替杜大爷溜牛的时候和牛进行了一场简单而富有深意的互动和对话。文中写道:“在我的表白声中,我看到了牛们的眼里流露出了对我的理解。它们泪水盈眶,大声的抽泣着。”而在罗汉再次安慰它们的时候,他听见鲁西说了一句“蛋子都给人骟了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在这里作者赋予了牛人的情感、也赋予了牛说话的能力。这种超自然的现象给《牛》这篇小说添上了一笔魔幻的色彩。在这同时,作者通过牛的哭泣、悲伤的情绪表达,以及最后回答罗汉的话与文中的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用一个受害者的身份视角,更加深刻的揭露了特殊时期人们不人道的做法和对于丑陋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莫言在《生死疲劳》和《牛》这两篇小说中牛的意象我们不难发现,莫言对高密东北乡的热爱和对底层人民深厚的情感。也了解了莫言对动物意象运用的写作特点和他的创作心理中牛所代表的深层次的涵义,同时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他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大跃进后期的人民公社时期的看法以及对隐藏在其中的阴暗面的批判。不得不说莫言给了我们一个认识真实的历史变化的机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视角,也给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创新。



9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注释

[1] 许丙泉:《论莫言小说中的动物与人性——以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为中心》,

《汕头大学学报》2015年第31卷第1期。

[2] 徐红妍:<生死疲劳>:对民间与历史的另一种把握》《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86月第十卷第3期。

[3] 陆展:<生死疲劳>动物的主体意识》,《临淄师专学报》2013年第4期。 [4] 丛海霞:《莫言小说<>的隐喻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

24卷第1期。

[5] 王卫平 吴杨:《论<生死疲劳>中的英雄与土地情结》,《文艺争鸣》,2014

11期。

参考文献

[1]莫言:《生死疲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1月版。 [2]莫言:《莫言中篇小说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2月版。 [3]管谟贤:《大哥说莫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3月版。 [4]陆展:《<生死疲劳中动物>的主体意识》,《淄博师专学报》,2013年第4

期。

[5]丛海霞:《莫言小说<>的隐喻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

24卷第1期。

[6]高雅静 朗文孝:《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语文建设》,201410月。[7]王卫平 吴杨:《论<生死疲劳>中的英雄与土地情结》《文艺争鸣》2014 11期。

[8]许丙泉:《论莫言小说中的动物与人性——以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为中心》,

《汕头大学学报》2015年第31卷第1期。

[9]刘广远:《动物小说的寓言与现实存在的隐喻》,《小说评论》,2010年第2

期。

[10]张伯存:《莫言的民间狂欢世界》,《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10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



在写这篇论文之前,我很茫然,不知道要看什么小说,更不知道从哪入手,整个人显得很慌乱,在这里我要感谢隋清娥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给我理清思路,使我能够又快又好的完成这篇论文。以前上课的时候就很喜欢隋老师,觉得她和蔼可亲、治学严谨而且学识渊博,从她讲的课就可以看出,老师应该博览群书,这让我也下定决心,要多读小说、读好小说,向老师学习。还有我的小伙伴们,总是带给我无私的帮助和灵感。

我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总之,通过写这篇论文让我获益匪浅、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谢谢!



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e6d5b0e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