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心身疾病观(一)

2023-03-23 18:24: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心身疾病观(一)》,欢迎阅读!
心身疾病,中医学,医学,现代
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心身疾病观()

作者:潘洪峰曾强梁佳梁仕武

【关键词】心身疾病;中医学;现代医学

心身医学是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科学是运用医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探求人的性格特征、体质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所谓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1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及心身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先前的中医学理论中虽然没有理学心身疾病的名词,然而其心身医学思想却是极为丰富的。现存的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身疾病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诊断和防治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现代心身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本文对中医学的心身疾病观和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观分别作一阐述。 1医学的心身疾病观

1.1医学心身疾病观的起源 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心身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有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忧伤肺等情志内伤学说。并提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病须要心药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等。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心身思想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护理及养生等诸多方面。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中医学心身疾病观。 1.2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基础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心身医学的思想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一般认为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神合一论:形神合一是中医心身医学最基本理论基础,是中医学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关系的最准确、最完整、最精辟的学说2,是中医学整体观的重要体现。2天人合一论:认为人无时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与环境相适应则能保持健康,如环境呈恶劣或紧张状态,往往通过人体精神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心身疾病。3五脏情志论:认为情志活动产生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素·天元纪大论》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反之长期持续的忧愁思虑、或暴喜大怒、则内伤脏腑。《灵枢·寿夭刚柔》也有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之说法。4中医体质学说:指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的盈亏状态。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性特征。与心身疾病的易患性有密切关系,同时与气质有关。5中医气质学说:中医学的气质指脏腑的神气(神、魂、魄、意、志等),表明心理状态,并从七情五志上表现出来,与心身疾病的形成关系甚大,并与体质有关。6三因:包括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饮食劳逸等),对于心身疾病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七情直接内伤脏腑,但六淫与饮食劳逸在心身疾病的形成中也起一定的促发作用。7中医心身并治理论:心身疾病属心理生理两方面的疾患,中医历来主张心身(形神)并治。《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之说。历代医家积累了不少心身并治的方法,其中中医心理疗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3中医心身病因病机观

中医认为心身疾病的原因主要为情志所伤。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反之,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情志活动的异常可使机体气机发生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此外,体质因素、不良人格、社会因素及其它饮食劳倦失常和体内代谢产物均可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其病机为气机紊乱、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瘀、神志失常,其中气机紊乱是中医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 1.4中医心身诊断观

情志异常是诊断心身疾病的关键,如哭笑无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烦躁易怒、忧思不悦、悲伤哭泣、恐惧不宁、焦虑不安、神志呆滞等。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达变。 1.5中医心身治疗观

调谐阴阳、调节气血、心身同治、疏导情志、三因相宜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除辨证施药,针灸、火罐等外,还有针对心身疾病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疗法,包括以情胜情法、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宁心静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纳法、行为疗法、情境疗法、激情疗法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d90db7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2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