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鹃花得红字-详解》,欢迎阅读!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这是一首咏杜鹃花的七言咏物律诗,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鸟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
“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即需押此韵。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同时期的李生乔叹其不愧乃其祖文忠西山(真德秀,谥号文忠,自号西山),于是人们疑其姓真。有人说名桂芳,括苍(今浙江丽水西)人,宋末进士,也无确考,有《真山民诗集》。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书载,为蜀王杜宇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实际是杜鹃鸟的嘴是红色的,春天时杜鹃花开即鸣叫,声甚哀切,古人误传其“夜啼达旦,血渍草木。”这首诗就是依照杜鹃的这些传说及特点吟咏。
杜鹃啼血的出典是一位亡国君主泣诉他的怨恨,在南宋亡国之际及亡国后,以此为诗歌意象者甚多,借杜鹃典寄托亡国之恨,家国之恋,一时成为风气。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和中斋韵》:“啼血南飞望帝魂。” 谢枋得《春日闻杜宇》:“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梁栋《禽言》:“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连烟树。天津桥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汪元量《送琴师毛敏仲北行》:“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郑协《溪桥晚兴》:“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都与真山民这首诗一样,写得沉痛之极。诗人咏此当然也是为了寄托故国之思。诗妙在将杜鹃花与杜鹃鸟两个意象交融合一。
首联: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巴:巴蜀之地,指今四川。往事:指过去的事情。遗恨:到死还感到悔恨,或事情已过去但还留下的悔恨。芳丛:丛生的繁花。唐·刘宪《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莺藏嫩叶歌相唤,蝶碍芳丛舞不前。”宋·晏殊《凤衔杯》:“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怅多时。”这两句的意思是:蜀地笼罩愁云,往事已然成空,只将无边遗恨,寄托给遍地丛生的繁花。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传说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首诗未写杜鹃花,先推本溯源,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啼血这一典故生发,写杜鹃产地,使人自然地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把环境描写成愁云密锁,一片凄凉黯然,为全诗定调。望帝已化杜鹃,自然往事都空,渺如云烟,无法挽回,所以诗以“往事空”论定。第二句赶紧拉回,说杜鹃把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这无疑告诉人们,云空未必空,一切都可忘怀,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怎么能放得下呢?诗先抑后扬,极尽刻绘之能事,在写杜鹃时,顺笔带出杜鹃花,就与诗题不即不离,得咏物三昧。同时,透过咏物,诗人又把自己的心事沉入。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杜鹃鸟将故国之思寄托在杜鹃花上,诗人也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因此,诗写得那么低沉,那么伤感。
颔联: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归心:指诚心归附。《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的“归心”应指南宋遗民仍然归附南宋统治的心愿。啼血:自然指杜鹃鸟哀鸣出血或杜鹃哀鸣所出之血。这两句的意思是:那归心,千万年来,向
第 1 页 共 3 页
谁陈述,谁能理解?可怜它,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这满山的杜鹃花染红。第二联由虚到实,杜鹃啼血染红千山万里,开出满山的红杜鹃,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沉重。此联承上,仍写杜鹃鸟。杜鹃鸟的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又啼到口角出血,诗便由此展开。诗写道,它声声地悲啼着,但它的思归苦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诉,谁能明白?因此它啼啊啼啊,啼出了血,染红了这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诗的写作手法与上联完全一致。只是将杜鹃的典故分成两个着重点来写,同样在句尾关联杜鹃花。在这一联中,诗再次借杜鹃明志,杜鹃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诗人眷恋已经灭亡的宋朝,也是如此。诗人的血泪,也是像杜鹃一样流个不尽,到死不休。
如此,前两联写景,写杜鹃,从虚处着笔。其中“往事”“芳丛”为破题点。“往事”指的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芳丛”暗指杜鹃。
颈联: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翠烟:青烟;烟霭。锦水:即濯锦江,一名锦江,又名流江、汶江,俗名府河,在四川成都南。东风:春风,代指春天。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这一联的意思是:杜鹃花迷离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在夜月的照耀下一片迷濛;杜鹃鸟的精魂,又飞到了锦江边上,追忆着往日的东风。第三联笔锋一转,从正面写花。前句写实,月下杜鹃花翠雾笼罩枝条;后句虚写,杜鹃精魂早已乘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第三联正式写杜鹃花。出句又承上,杜鹃啼血,染红杜鹃花,于是杜鹃花也就充满了愁思怨情,它在夜月的照耀下,丛生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这句状夜中之花极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对句改为虚拟,由冷月照射着的花,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这一点故乡之思,真是百死不悔。诗铸情造景,孤峭凄迷,神似李商隐的无题诗,缠绵感人。
尾联: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至今:直到现在。唐·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怀乡:思念家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行人:本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结合上下文,我觉得理解为“活着的人”比较好。古人称死者为“归人”,活着的人为“行人”,又称“未归人”。金·元好问《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其中的“未归人”指是指活着的人,又称“行人”,意为仍然在世上行走的人。这样,下文的“望眼”就好理解了,指远眺的眼睛,盼望的眼睛。宋·岳飞《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清·吴伟业《观蜀鹃啼剧有感》:“花发春江望眼空,杜鹃声怯画帘通。”这两句的意思是:飞回那日思暮想的锦水之滨,至今花上还带有怀乡的遗恨,常使天涯游子触目惊心。这愁这怨染出了无限的怀归忧恨,它时时呈现在行人凄凉的眼中。第四联由杜鹃思归啼血,魂飞锦水生出。那满山的红杜鹃原来是用碧血染出,飘泊天涯的亡国遗孤见此,能不伤心泪零?结句正面出现“行人”,点出题意,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最后,诗借物明志,说这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的血染成,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动得凄然泪下呢?特地标举杜鹃花对行人产生的同是“怀乡恨”,于是前面六句都有了主题,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就统一在一起了。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见杜鹃花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已低徊伤感;真山民由杜鹃花引起的是亡国之恨,与李白比,真该愁肠九回,寸寸裂断,但这首诗比李白诗含蓄得多。倒是他的另一首《泊白沙渡》诗“离怀正无奈,况复听杜鹃”句,与李白诗一样,直截了当。咏物诗与一般写景抒情诗表现手法的区别正
第 2 页 共 3 页
在于此。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锁、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错。
B.颔联用典,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
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
D.尾联直抒胸臆,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鸟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一起。
9.这首咏物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虚实结合。(2分)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传说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第二联由虚到实,杜鹃啼血染红千山万里,开出满山的红杜鹃,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沉重。第三联前句写实,月下杜鹃花翠雾笼罩枝条;后句虚写,杜鹃精魂早已乘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4分)(如答拟人、用典、烘托,酌情给分)
第 3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cabc09e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