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莲法界——泉州开元寺

2023-05-30 08:02: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桑莲法界——泉州开元寺》,欢迎阅读!
开元寺,泉州
桑莲法界——泉州开元寺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17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佛教开放寺院,也被外界誉为“泉州十八景”之一。

它素有“桑莲法界”之称。相传,其始建于唐垂拱二年,为泉州巨富黄守恭献地所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改名“开元”。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经屡次补葺,保留下明清两代修建的主要庙宇: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等。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拜亭的东西两侧还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入山门,见拜亭

泉州开元寺前有一座高大的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宽15米、高6米,墙上嵌3块方形版石,石各50公分见方,上书“紫云屏”。字为隶书,笔力端庄,神韵绝俗,为明代书法家陈于王之手笔。这是一堵没有依靠而孤立的单墙,其屏表示清净佛地与凡尘隔绝的意思,曾在天启四年重建,400年来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塌。

过紫云屏方见山门,也就是天王殿。其原始建筑已毁坏,经过多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可追溯到民国十四年。殿内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为梭柱,其还悬挂一木制由朱熹所撰、弘一法师所书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殿内,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分坐两旁,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被人戏称为“哼哈二将”。

跨山门便到了拜亭。它无特别之处,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其两旁。

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塔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间重建,高48.24米。东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4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8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西塔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后改称“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重建,高44.06米,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拜亭前,“凡草不生”的大石庭也称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石庭两边分列着8200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给开元寺增添了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庭中还矗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紫云盖地,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与东西两侧塔呈“品”字形布局。

大殿面阔9间,进深6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4个大字。其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修建的,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了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其两旁4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5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100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其中木柱被全部换成石柱。柱子的形式、雕刻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等,其中还有部分雕刻着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

甘露戒坛,常降甘露

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旧时因此地常降甘露,世人挖一口甘露井,后在井上建坛,遂得名。

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箫、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及韦驮天将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

寺中留存建筑众多,不可一一而语,是它们构成了泉州开元寺的古韵风华,并充分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c99047c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