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笔意”与“笔理”探析

2022-12-23 00:33: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画“笔意”与“笔理”探析》,欢迎阅读!
笔意,探析,中国画,理”
中国画笔意笔理探析

作者:江威龙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0

摘要:笔意是笔意是作者以毛笔为表现客观对象的方式,并且传达出情感的一种精神特质。笔理是用笔的规律与法则,笔意与笔理承载了中国画的精神和样式。本文对笔意的探讨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国画初学者对用笔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画面审美的艺术修养及传统美学思想的运用。关于中国画笔意笔理,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知其笔意,化于境;其次,知其笔理,不逾矩。中国画的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对中国画笔意笔理的继承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关键,希望本文能对国画基础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从不同的视角看传统与发展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承古开今。 关键词:中国画;笔意;笔理

所谓笔意,即是作者以毛笔为表现客观对象的方式,并且传达出情感的一种精神特质。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常常会谈论到画面都有某家某派的笔意或感觉,对画面的表现方式会去追根溯源,这其实是对画家用笔习惯和特点及其独具特色语言符号的认识或熟悉而产生联想的情感体验。笔意在技法层面的含义往往是指点画的意味及相互的辩证关系,笔意在欣赏层面是通过作品的面貌所反映出作者的精神特质。笔意的存在给画面带来鲜活的生命气息在绘画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笔理,即用笔的规律与法则。绘画用笔之时,始终成竹在胸、做到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从客观表象走进物象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宋朝人追求理学,黄勉斋《行状》中提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一是做到笔笔生发、穷究事理的态度,用笔周尽客观事物的事理,求为真知。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做到笔笔生发、乱中有序,需要长期用笔的实践训练和摸索,正所谓透过刀锋看笔锋,究其事理,笔理方能通透。 1.知其笔意、化于境

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是死笔。笔意又是在笔法、笔势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没有书法的基础修养很难达到笔意的境界,笔意也不是技巧,是精神,是境界。它既是笔法理论最高层次问题,也是线条的美感问题。梳理清笔理与笔意问题是当下高校教师国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我们去临摹名家作品时,会不自觉的体味其笔意、笔路、笔法和笔趣的来源,继而生发对其画面的笔触、肌理和质感的认识。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谈到论用笔得失: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断可识矣。可见画者与观者是否沟通无间,全在于画作之笔意传达。苏东坡说意在笔先本质也在着眼于,笔意难求,只有真正领悟了或许才能到达气韵生动、活脱自然的境界。我


们翻阅明清画家的作品与手稿时,发现画家在落款时常常会有拟某某法法某某笔意等款识。这种款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画坛领袖沈周和文征明,在他们的画作上才开始出现拟某某笔意等字样,发展到明清、民国更是盛极一时。追求无一笔无来历,托古自重和向古人致敬的情怀。这一现象更加确认了笔意在传统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地位,关于笔意在国画临摹创作中基本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对线条的美学和运笔方式的关系问题,二是意会传统国画的用笔并且逐渐使之规律化、程式化问题。元汤垕《画鉴》说: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是各有所主。所说的深意是作画之前对主题思想的用意,确定用何题材去表现,用何技法去表现主题。如沈周仿倪瓒笔意,追求倪瓒的渴笔疏淡、温润如玉。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评沈周:石田先生于胜国诸贤名迹无不摹写,亦绝相似,或出其上。独倪迂一种淡墨,自谓难学,盖先生老笔密思于元镇,若淡若疏者,异趣耳。追古人笔意首先表现在画学思想上的一致,揣摩古人笔意的传神处,而后形成自己一种特有的用笔技巧以及审美范式的过程。窥探其笔法,石田翁多用笔奋疾,与倪瓒轻柔而秀润形成异趣。沈周山水仿倪瓒的笔意绝对不是潜意识的意,而是他历经生活体察、思考、设计的笔意。虽说仿古,实则皆出己意,从画面内容来看,有笔法、结构、章法布局的考虑,是带有理性的、逻辑的、层次感的表现。既有自己的新意又包含倪瓒的气质,可谓自能名家者,盖心得之妙,非可易学。这也说明沈周学习前人作画继承并领会了古人笔意使得画面更具生命意味。 2.明其笔理、不逾矩

所谓理,物体形成的纹路、纹理,自然的道理、事理。《说文》写到: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韩非子·解老》云: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因此,在为人处世及人际交往中都存在着自然是非之理,待人接物也须遵行其中道理,为了使常情用的适度,无过之而不及,以来节制,使之处处合理。中国画也是同理,下筆须顺应自然之理,掌握自然之理,遵守自然之理,方能顺理成章,达到心想之理。笔意又以笔理的研究为前提,在笔理的基础上进而超脱,若空谈笔意只会高谈阔论、虚处谈虚,因此我们需要掌握笔理,令其圆融、勿使拘挛。笔理能够帮助画家更好的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更深刻的掌握对中国画用笔的道理和意趣。学习中国画的第一步就是练笔,熟悉笔性、笔法做到得心应手,避免信笔。中国画的笔意便是在笔理的千锤百炼中体现出来的。笔理的锤炼又是画家日常生活阅历中不断的认识,在实践当中不断反复的总结提炼。如表现一个物象,画家更多是对于物象之外的思考,物象的质感、肌理、大小、远近、虚实等,用什么手法去表现,什么样的用笔能将物象表达的更准确,这是对笔理的思考。越深入对物象的规律与用笔秩序的思考,那么对画面的控制和用笔则更加到位。笔笔到位就是对笔理的深刻理解后的高度概括,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转变,有形到忘形,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反思当下,书画市场混乱、怪象频生,网络教学平台良莠不齐,大众对中国画审美较弱,很多书画爱好者没有进行系统的中国画学习,对中国画信笔涂抹,毫无生气。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对网络平台教学学习与借鉴,学习的视角不断拓展,作画过程的录制,名家现场直播的讲解等。网络资源虽然丰富,却鱼龙混杂,这就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辨别。当代青年国


画爱好者需要提高对绘画的审美、深入传统中国画笔理,扎根于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从而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笔墨语言和焕然一新的境界。更深刻的理解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深入中国画笔意笔理的探索与研究,引导中国特色的审美风向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倪志云. 中国画论名篇通释[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第一版 [2]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 [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7.第一版

[3]傅慧敏.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第一版

[4]黄勉斋·黄干著,(黄勉斋先生文集《行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5]·汤垕《画鉴》(中国画论丛书画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6]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 [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7.第一版

作者简介:江威龙(1993.7),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美术学,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工作室模式下本科美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2020JGA36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a8897c5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