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023-02-07 11:01: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欢迎阅读!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大军
课题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知识与技能

(3).把握新闻的及结构特点。 (4). 体味新闻语言特点。

共计2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任务定位

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

重难点突

教师讲解结合学生体会,配合练习。 讲解 讨论 练习

教学准备 相关的时政新闻 叙利亚局势

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4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根据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将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的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作为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十二届全运会图片,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全运会情况。师问:你们是如何了解到这些信息的?生答:通过新闻。师: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听新闻,初步感知新闻 1、学生听录音新闻,思考: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报道。 2、你从中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介绍新闻背景

明确:19494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三)知新闻,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1、学生默读新闻,用笔圈画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初步感知

思考表达

默读、圈点勾画


教师点拨: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过渡语)新闻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让我们一同了解。 2、教师简介新闻特点(出示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 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用一段话在 开头介绍新闻的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叫主体。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四)读新闻,把握新闻要点

1、请学生模仿播音员放声朗读新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 荻港 要塞 溃退 锐不可当 泄气 歼灭

2、请学生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依次找出新闻的要素。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教师出示行军地图,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学生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五)品新闻,体会语言特色 1(过渡)同学们看看,作者除了条理清晰的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全文最后,分别用了歼灭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



朗读 回答 讨论

品味、感知 回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a44632513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