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异常现象探究

2022-03-19 06:35: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异常现象探究》,欢迎阅读!
硫酸,探究,异常,反应,现象


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异常现象探究



我们在做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实验中,发现经过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几乎不与稀硫酸反应,不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针对这以异常现象,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

假设一:稀硫酸的浓度不够,反应难以发生。

实验验证:分别取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与铝片(纯度为96%,且经过砂纸打磨,以下相同)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一 铝与不同H+ 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开始产生气泡的时间)



稀硫酸 [H+]0.5g/L 稀硫酸 [H+]1.0g/L 稀硫酸 [H+]1.5g/L 实验现象(15min

第一次(s

18.59 19.34 41.59 极少量气泡

第二次(s

12.5 26.48 83 极少量气泡

第三次(s

16.5 37.22 53.62 极少量气泡

分析: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硫酸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慢。而且,不管取用哪种浓度的稀硫酸,都几乎不与铝反应。说明假设一不成立。由此可以猜测,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异常现象与稀硫酸自身有关。

假设二:铝与稀硫酸反应是硫酸自身的原因。

实验验证:取用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和稀盐酸与铝片反应

表二 铝与相同H+ 浓度的酸反应(开始产生气泡的时间)

稀盐酸 [H+]1.0g/L 稀硫酸 [H+]1.0g/L

反应进程(min 稀盐酸 [H+]1.0g/L 稀硫酸 [H+]1.0g/L

第一次(s

8.12 19.34

表三 实验现象 1 少量气泡

2 较多量气泡 产生极少量的气泡

5 较多量气泡

第二次(s

16.38 26.48

第三次(s

7.4 37.22

分析:从上述数据得出假设二是成立的,说明铝与硫酸反应的异常现象与硫酸有关。同时也可以猜测,硫酸根在反应中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确定这个猜测,我们进行了第三个实验。取用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和稀盐酸在加入NaCl晶体、Na2SO4晶体后与铝片反应。实验数据见下表:

表四 加入少量NaCl 晶体

1




稀盐酸 [H+]1.0g/L 稀硫酸 [H+]1.0g/L

第一次(s

4.09 2.81

第二次(s

3.47 5.53

第三次(s

9.47 2.78

实验现象 15min 气泡逐渐增多 气泡增加少量

表五 加入少量Na2SO4 晶体



稀盐酸 [H+]1.0g/L 稀硫酸 [H+]1.0g/L

第一次(s

45 22.63

第二次(s

39.78 25.31

第三次(s

31.94 15.27

实验现象 15min 气泡有所增多 极少量气泡

分析:通过这组实验,并与表二、表三进行比较,发现加入NaCl 晶体后反应速度都增快,而加入Na2SO4 晶体后基本无变化。说明硫酸根和氯离子在酸与铝的反应中发生了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反应现象出现较大差异。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只有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这个问题。 资料中我们找到原因。

结论:由于铝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氧化铝。在用砂纸打磨时,铝片在接触空气的瞬间又重新生成了致密氧化铝膜,所以砂纸几乎无法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氧化铝和铝的晶体结构同属于立方面心紧密堆积,二者结构的这种相似性决定了它们的结合紧密牢固,铝越纯,常温下越难与酸反应,同时也不与水反应。因此要使铝与酸反应,必须先破坏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而铝表面氧化膜的破坏既与氢离子有关,又受酸液中阴离子的影响,不同的阴离子对氧



化膜的破坏能力不同,其中Cl对氧化铝薄膜的破坏能力最大,这是因为Cl既可以穿过氧化铝薄膜的缝隙,使氧化铝薄膜破裂而变成不连续的碎块,又可以移向铝表面把密



集阵中的水分子替换出来,阻止了氧化铝薄膜的进一步形成。正是由于Cl对氧化铝薄



膜的这种强破坏作用,才使氢离子更容易与铝表面的氧化膜发生反应:6HAl2O32Al3+3H2O 同时氢离子穿过铝表面的氧化膜而与铝接触、发生反应:2Al+6H+=2Al3+3H2↑+Q;随着反应的进行,铝表面氧化膜的逐渐减少,在单位时间内氢离子与铝的接触面积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铝片表面的氧化铝薄膜完全被破坏,使铝单质



完全暴露在氢离子周围。而SO42不仅不能破坏铝片表面的氧化铝薄膜, 还有利于修复这种被破坏的氧化铝薄膜,因此常温下铝片与硫酸几乎不反应。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 林美凤.铝与酸、碱反应的实验探索及理论研究J.化学教育. 2001年第12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975cf77f90f76c660371a2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