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落花诗意图》赏析

2023-01-13 00:39: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沈周《落花诗意图》赏析》,欢迎阅读!
赏析,落花,意图,周《
沈周《落花诗意图》赏析

在中国绘画美学这门课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文人画这个概念,在众多绘画作品中也最喜欢文人画,因为我认为文人画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精神。

与非文人画相比,由于文人士大夫并不需要通过绘画谋生,绘画往往只是为娱乐所以他们呈现的绘画多由心造境,匠气少而文气足,重气韵而不重形似,重笔墨的表现而不重色彩的运用,而这些也恰恰是中国绘画区别与西方绘画的宝贵特征。此外,文人画有更丰富的审美内涵,因为它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在欣赏一幅文人画时,观画者往往能从这几方面体会出作者绘画时的心态,气质,品格,和个性。一个画家的人文素养是深是浅,也能在一幅画中体现。

在众多的文人画中,我尤其喜欢明代画家沈周的画。除去沈周精湛的绘画技法,我想我欣赏他的作品的主要原因是,我喜欢沈周的品格,生活方式,以及反映在其作品中的意趣,精神。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明四家之一,吴门画派之首。字启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负盛名,尤其以山水画的水墨浅绛画法著称,花鸟画亦有较深造诣,并能画人物。其作品有粗、细两种面貌,尤以粗笔见胜。沈周出生于书画世家,家学渊源,曾祖父是王蒙至友,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也都善画,宗法王绂、杜琼。他除了受到家庭的薰陶外,自己也得到同乡先辈杜琼、刘珏等人的亲授。沈周生性慷慨,不管何人求画都不见难色,虽然严守家训,隐居读书,一生不仕,但也忧国忧民,并常将此情怀流露于书画中,此外,他也交游甚广,常与朋友吟诗作画饮酒交游。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要赏析的是沈周的《落花诗意图卷》该画现藏南京博物院,画的右上角沈周自题“山空无人,水流花谢”八字,字的右边是刻着“启南”二字的印章落款。然后是《落花诗意图》画面主体,再后面是沈周与朋友们的落花律诗。由此诗,书,画,篆刻为一体,构成了此画的全部。

资料记载,此画为作者去世前不久的81岁时所作,此时沈周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又因年老体弱,一病数月,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病愈后,适逢春夏之交,见落花未尽,初夏已到,睹景观物,一时情思无限,因而作画赋诗。可以


说这幅小画虽不及作者早年的《庐山高图》或《湖山佳趣图》那样气势恢宏,精致繁复,但却实在为作者自我性情,心境的自然流露。也许作者晚年精力不足,无法画大尺幅的作品,但一生沉淀的绘画经验技巧仍在,所以这幅画可以说是因心造境,因境演法的神来之作。

从绘画的构图来看,画幅右半部分为全幅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实景部分,能体现作者的用笔。作者在右半部画幅画了五铢杂树,分为两组,以点笔法点出树叶,疏密聚散,十分精道。然后以花青、赭石粗略染色,用笔、用色、用墨很好地结合起来,显得既清空虚灵,又沉实有力,内含笔力,外显风姿,奠定了全画的基调。右边下部则以平台和山坡为主,先勾出大体轮廓,然后在坡石的结合处以杂草勾勒出层次,稍作渲染,再以花青、赭石笼染,这种画法,既有青绿山水精致明丽的风神,又有文人随意抒写的味道。同时在两平台间作一小桥相连,桥下细致的勾勒出几丝水文,形象的向观者反映出了平台被溪水环绕的画面感,这在布局处理上显得隔而不断,实中有虚,富于变化。平台上散落的一簇簇粉红的落花,是引发作者情怀怅然的春暮之作,如作者在诗序中所言的“林花尽红,红白满地”,籍以点题。靠近左面的平台上有一微微驼背的老人扶杖远望,老人的出现,是全画的醒目所在,也是作者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正是扶杖老人的出现,才使水流、坡岸、林木、落花这些意象具有了某种归属,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暮春伤怀,时间飞逝,物是人非的悲伤情怀。《落花诗意图卷》也才真正地具有诗意和生命、灵魂。作者对于扶杖老人的形象不作大事渲染,仅了了几笔便勾画出外部的形象,使人物与周围景物融合为一个整体,粗笔写意,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左边下半部分则作碎石几块,略微勾勒出对面的坡岸,使左右两边的坡岸有了过渡。同时,借助碎石旁的水文,把水声画出,化虚为实。远处的山色稍作渲染,染出峦头即止,隐约之间,将晚春山间湿润的空气烘托出来,让人感受到树丛间、水面上都有静静穿过的流动空气,弥漫着晚春初夏浓郁的清新气息。全图对景物的描画有主有次,虽然篇幅不大、构图简略,但作者感物的真切和意境的优美,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再看《落花诗意图》的笔墨。此图树叶的画法,先用湿墨点染,后用花青烘染,浅坡平台则用笔硬挺,笔力紧实,线条洗炼,树身的双勾线也坚硬爽朗,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f1a25e9ec3d5bbfc0a74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