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卖炭翁》对比阅读

2023-01-07 06:12: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石壕吏》《卖炭翁》对比阅读》,欢迎阅读!
石壕吏,对比,阅读,翁》
《石壕吏》《卖炭翁》对比阅读

年级下册语文24课《唐诗三首》选编了杜甫和白居易作品,一位是唐诗圣,一位是中唐诗魔,相同的朝代,相似的风格,放在一篇课文里,让人忍不住进行比较和品鉴。

一、诗歌创作目的异同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白居易亲笔写下这样的诗句,后人便以“诗魔”称之。他的文章具有通俗性、写实性、讽喻性的特点,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在新乐府序里写道:“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的诗歌内容风格都能够看到杜甫的影子。

然而,即便如此,两人的创作目的还是有些许细微不同。相比较白居易,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更加的纯粹。是亲眼所见的民生悲苦,是亲身所历的悲欢离合,是致君尧舜上的苦苦追求,是心系天下的博大悲壮。真实的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悲惨生活,他的痛感同身受,他的爱更加深沉。他写诗并不是想写给谁看,如果有,也许只是想给后人留下一些史料,因此他担得起“史诗”的美名。白居易的诗有的是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有的只是假托了一个故事来反映生活,他希望他的诗妇孺口口相传,最终能够让皇帝看到,从而达到讽喻现实、裨补时阙的目的,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两人都是现实主义诗人,杜诗里为民思想更加多一点,白诗里为君思想稍盛一些。

二、诗歌人物异同

1、老妪VS老翁。《石壕吏》里一份声泪俱下的致词撑起了全文。这份致词的主人公便是老妪,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太多动作描写,似乎也不需


要任何人的逼迫,就这样彻底的诉说了自己的不幸,白发人送黑发人,家中三个儿子已经有两个战死沙场,另外一个也是前途未卜。战争的破坏性很强,百姓的基本生活无法都无法保障,家中儿媳妇衣着褴褛、食不果腹,可以想象老人的境况更加的差。老妪的人物形象本身就令人同情,年老体衰不说,老而无依不说,最终的结局更加的悲惨:离家应兵役。“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这是一个家庭的不幸,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杜甫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卷。民生之多艰,文章有了历史的厚重感。老妪的人物形象成为时代的符号。《卖炭翁》里的老翁人物形象刻画要具体一点。他也是一位高龄的老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年老体弱,仍然要伐薪烧炭南山中,从事着体力劳动,十分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看上去十分的沧桑。即便如此,也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天寒地冻,他却身着单衣,境遇只是比老妇人要好一点,最终他的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所有的辛劳、所有的希望在这一刻化作了泡影,而和老妇人不同的是老翁连一句反抗的声音都没有发出。是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盘剥吗,还是自认倒霉,希望下次能够避开他们,算了吧?来的路很艰辛,但是充满希望,回去的路很漫长,只有悲伤。对比观察,老翁的悲哀是彻彻底底的人祸所致,作者同情他的遭遇,更多的是想表达对现实的讽喻。

2、官吏VS宫使。《石壕吏》中作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的起因:“有吏夜捉人”,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夜晚捉人,说明军情紧急,前方军队伤亡损失大,军事力量不够,征兵是常态,百姓不堪其忧,才会四处逃跑。“吏呼一何怒”一个怒字写出了官吏的骄横凶暴,此后全文官吏再无别话,杜甫将更多镜头给了可怜的老妇人,一方面是表达他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855a7b32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