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送别诗词中的“长亭”和“南浦”》,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送别诗词中的“长亭”和“南浦”
作者:熊飞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1期
在社会生活中,离别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离别关乎双方,一方是居者,一方是行者(也有少数双方同时是行向不同目的地的行者),居者送行者,古代送别诗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因为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汉书·平帝纪》云:“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考察不从教令有冤失职者,宗师得因邮亭书言宗伯,请以闻。”这里就提到了“邮亭”。颜师古注曰:“邮,行书舍也。言为书以付邮亭,令送至宗伯也。”颜注:“邮,行书舍也。”谓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这是不错的,但《汉书》说的是“邮亭”,而不是单一的“邮”,颜师古注似乎没有将“邮”与“邮亭”区别开来。
关于“亭”,《汉官旧仪》卷下记载说:“民应令选为亭长……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从《汉官旧仪》的行文来看,“司奸盗”似是“亭”与“邮”二者之共同职能,但它实际应是指“亭”之职能。“邮”的职能如前所述,应为“行书舍”也,是负责递送文书的。
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
但邮、亭、驿三者又是有联系的。驿与邮及亭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说:“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白孔六帖》卷九“馆驿·长亭短亭”注:“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庾信所言“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我以为是文学家夸张之语言,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间相去”仅“二里半”。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在其间工作,朝廷或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史氏似乎缺载。因此,我很怀疑《旧仪》所记设置邮与亭之制度在汉代是否曾经付之实施。
《说郛》卷四七下引宋人李有《古杭杂记》说:“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于壁曰:‘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却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如《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九歌·湘夫人》中有“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九歌·河伯》中有“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涉江》中有“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哀郢》中有“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等等。
对于“浦”,《说文》解释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如《方舆胜览》卷十九“江西路”所言:“南浦亭在广润门外,往来舣舟之所。”因此,所谓“南浦”,在中国南方的大地上简直说不清有多少处。
“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似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临溪送别》“怅望南浦时,徙倚北梁步”,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南浦送而行云,东风飘而零雨”,张正见《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凤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歧路一回首,流襟动眷情”等等皆是。故《太平御览》卷七十五引《江夏记》曰:“南浦在县南三里。《离骚》曰:‘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流入大江,春冬涸竭,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称南浦。”《江夏记》仅记“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而对商旅往来何以在“浦”中停泊,却未曾道出个中原由。
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前四句曰:“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倾杯》:“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韩元吉《薄幸·送安伯弟》词曰:“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石孝友《更漏子》词曰:“北沙门,南浦岸,望得眼穿肠断。”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词曰:“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引曾益之说曰:“南浦,送别之地。”叶葱奇注亦言:“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南浦”与“长亭”之成为古人“离别之地”,与中国古代的驿传制度紧密相连。秦代便确立了郡县制政体,县以上的城邑,都有驰道(当时的高速公路)相通,“车同轨”是秦朝对中国统一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之一。汉承秦制,居延汉简中所见传递官方文书的形式有“以邮行”、“以亭行”、“(以)燧行”、“驿马行”等十余种,由此可见其制度的完备性。
陆上交通有驿传,水上交通亦有驿传。于江河上置驿站,始于何时,史无明文。但两唐书均记“水驿有舟”(《职官·兵部·驾部郎中》)。《唐六典》记天下驿站凡一千六百三十九所(两唐书同),其中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之驿(分述数字有误)。水驿之设,肯定在唐朝以前。
在诗词中反复出现的“南浦”、“别浦”等意象中的“浦”,是水边可以供舟船停靠的码头,自然也成为水驿设置的站点。所以,它成为“送别之地”就很自然了。“铺”或“舖”是古代驿站,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江西的“石头驿”又称“石镇铺”;“浦”的得名,我甚至怀疑是“铺”或“舖”之借音。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文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2bea5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