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型文化

2023-04-01 18:21:3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发型文化》,欢迎阅读!
中国,发型,文化
江苏师范大学 117111077009--刘振国



中国发型文化

【摘要】发型是一定历史时期物质和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到现代的发型个性化,发型一词很晚出现但却贯穿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期不同的发型、不同时期发型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从先秦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发型的出现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自然美的人化。我们需要自己的发型,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自己的发型,这是一种认知、一种境界。美好的明天必将是从“头”开始。 【关键字】 装饰 象征 习俗 信仰 意见领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可以使自己美的地方总会备受关注,发型作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精气神历来受人关注。社会等级的因素下,发型更是一种地位与高贵的象征。地区传统、民俗、宗教信仰可以决定你的发型。在一定时期你留什么样的发型,有时决定了你的信仰与追求。当代中国需要一个个性的发型并将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在信仰的召唤下追求社会进程的升华。

一、不同社会形态有其不同的发型。

1.先秦时期是历史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的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这些人物文物栩栩如生,头部发型很是精细。这就足以说明发型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这种装饰与人物的身份与地位相符。奴隶制的形成,这一时期上商代人结发至顶、脑后垂辫,即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女孩则梳理分垂两边的双辫。

2.秦汉时期至清这一时期为封建社会 “九鬟仙髻”的发型,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假髻”发型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钟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魏晋南北朝时,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

3.民国时期,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辛亥革命以后,时兴剪发。约在19世纪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染发也一时成为达官贵人所追求的时髦方式。各式发式造型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4.中国好发型旨在消费者日益标新求异需求、体现时代风貌、扩展自我展示平台。发型各式各样,可满足不同审美观与不同要求的客户。青年人争相形成偶像发型。很多人已经不再满足发型师的设计,逐渐自己为自己设计发型由理发师进行艺术创作的新发型时代。 发型的出现是因为美的使然,原始的披头散发被盘起,人类对美的认识开始了自己的认识与追求的时代。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发型多可以作为身份的标识,但这个标识很多时候仅仅只能作为男人与女人的标识,同性之间的发型大多一样,发式比较单一。进入封建社会们的等级制度已有成熟的划分,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发型大都呈现阶层性,贵族女子中则要注意自己的发式与身份的相符性“九鬟仙髻” 的发型中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如留此发型则要注意自己身份。“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这一说法的出现代表的是当时的潮流。这一时期发型的种类繁多有:“ 九鬟仙髻、 坠马髻、 灵蛇髻、 分髾髻


江苏师范大学 117111077009--刘振国



绾髻 、十字髻、倭坠鬓、高髻、 凤髻、螺髻、 花髻、 低髻、 鬟、 朝天髻、包髻、 蟠髻不、三髻丫、 双螺髻、 假髻、牡丹头、 冠子、平三套、燕尾、 叉子头、冠子、纂、大拉翅、 高髻”等。这些多种多样的发式被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所喜爱。民国时期革命的象征是“男人剪辫,女人放足”除顽固分子以外人们争相剪发,这一时期女子前刘海较多,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开始崇尚西洋、群起仿效,染发也一时成为达官贵人所追求的时髦方式。发型艺术开始了中西方的融合,代的发型更是接受了这样的“泊来品”。这样由开始的发型的单一化走向了多样化,发型突破了区域的界限实现了多元化。这种对外贸易取代了战争带来的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人们有了选择权,就像可以去选择自己喜爱的发型一样,我们可以去选择自己接受的文化,有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满足精神需求。 二、发型是一种象征

1.发型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象征。

每种发型都不是凭空而现的,更不是源自某个人在屋子里的臆想。它起源于神话传说,发展于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升华于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九鬟仙髻”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这种美与仙人所结合的产物,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鬟意为环,环环相扣、以多为贵。 蛇髻”据《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牡丹头”的发型则是出自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在唐代牡丹被誉为华中之王,其妩媚与高贵。因此牡丹头深受人们喜爱。用于自己对富贵生活的向往,后有诗写道“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2.发型是一种阶层的象征。

就像奴隶社会中的奴隶是不会每天去在意自己是什么发型,这些美的认识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无论经济如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不分贵贱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至少在自己的阶层过得有安全感、有认可感。这就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发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真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描绘的那样,孔乙己穷困潦倒到那个地步依然穿着长袍,在这里长袍是一种地位的象征。长袍可以区分士与民。发式的不同也有着同样的传统,读书人、特别是儒家,社会上层对发型的要求是很高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人们在这一时期就将发定于头顶之上形成髻。这样的装束为文人的象征,代表着这一阶级,是对自身追求与信仰的表现。 3.发型是一种生命阶段与性别的象征。

古代男二十岁行冠礼,女十五岁行笄礼。女子梳发髻或梳发鬟是成婚与否的标志。发型似乎总是代表人生的某些阶段。古人用“黄发垂髫”来指代孩子和老人。现代人想要改变生活时,有时会选择改变一下发型,“从头开始”,这种做法在失恋后的人群中很典型。 男女发型一直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个功能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发型已经不能作为区别男女的重要依据了。女性和男性的发型区别界限已日渐模糊。在另一方面,女性头发与性的诱惑总是纠结在一起。描述一个美女时,我们总不会忘记她漂亮的头发,大众情人刘德华也在广告中深情告白:“我的梦中情人要有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50eb87827d3240c8447ef9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