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至情的《牡丹亭》》,欢迎阅读!
至情浪漫的《牡丹亭》
摘要:《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代政治黑暗的中后期退官隐居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戏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本文讲述了“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起源还有《牡丹亭》中表现出的“至情”思想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关键词:汤显祖 故事起源 至情 浪漫 一、《牡丹亭》与汤显祖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得意之作,作者生活在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日渐严重的明代中后期,他早年热心政治,但后来深感官场黑暗,从政热情冷却,于是辞官隐居,精心致力于创作戏剧。汤显祖受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他的处世态度中有张扬个性自由的思想,在文学创作中表达出尊情抑理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他提出了“至情”论,并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凭借他的才华,写出了《临川四梦》,即《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
《牡丹亭》描写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爱情而“一灵咬住,死死不放”的动人故事,反映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主人公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作品同时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此作品一问世就轰动了当时剧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记》减价”,尤其在年青女子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可谓是在戏剧文化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牡丹亭》之后,17岁就哀感身世而亡,杭州演员商小玲在演唱《寻梦》时因过于悲伤,声泪俱下,气绝而死。最著名的是广陵冯小青读后写的绝命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蒋瑞藻《小说考证》)。这些都能看出《牡丹亭》所产生的巨大艺术力量和深远的影响。 作为汤显祖退出官场后的第一部戏,《牡丹亭》的爱情表征下面也蕴藏着汤显祖的政治潜意识,杜丽娘不能早得良配、青春虚度的伤春感怀,实际上表现的是汤显祖怀才不遇、年华虚掷的政治感伤。杜丽娘对封建贞节观念的悖逆反抗也与汤显祖对儒家忠君思想的反叛消解相对应,作品实际上是借艺术的圆梦方式慰藉了作者自己受挫郁结的儒家仕途情怀。作者在落第之后感慨“初言宦有善,再叹士无媚”(《门有车马客》),杜丽娘则是无媒妁之言而自嫁,自荐枕席而求得梦中姻缘,这是汤显祖潜意识之中“士无媒”的政治之梦。 二、《牡丹亭》故事起源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然而《杜丽娘慕色还魂》与《夷坚志》记载的故事内容情节又大同小异,那么可以推断《夷坚志》是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来源和雏形。所以记载南安府大庾人鬼情爱故事和流传在大庾的民间传说的《夷坚志》就是《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头。
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创造出的《牡丹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但其中对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也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戏曲中作者进行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故事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使《牡丹亭》具有了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着追求自由个性的光辉理想。 三、“至情”、“浪漫”的《牡丹亭》
“至情”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汤显祖的“至情论”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教的思想,“情”是汤显祖文学思想的内核。《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情感是“至情”的体现,《牡丹亭。题词》中的经典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
1
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中“情不知所起”的“情”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生的;而“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就是指“情”具有超越生死的自由性即所谓的“至情”。
作品中的“至情”理念不仅仅表现在男女主人公自由追求爱情上,深层次的是作者用“情”来对抗封建礼教、反击理学观念,体现在人性关怀的层面,还体现在汤显祖对自觉意识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一更高层面。在《闹殇》中,杜丽娘因无法忍受对梦中的柳梦梅的思念含情而死,这就让人看到了汤显祖对杜丽娘的“关照”,唯有一死才能解脱,“死”成了一种终极关怀。最后又让她死而复生,成全了两人的爱情,这同样是关怀人性的一种表现,作品中自由浪漫的情感使丽娘成为“至情论”的完美体现。
《牡丹亭》除了在“至情”上发挥外,诗化的语言和浪漫的气息也使人印象深刻,它有一系列的意象,比如“柳”,代表男主人公“柳梦梅”,象征作品中那至诚至深的感情,在加上“柳”本身生命力旺盛,把内在精神物化了,象征整个感情故事都会像柳一样顽强生长直到飘逸浪漫。诗化的语言表现在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皂罗袍]》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切动人的意境。
此外,《牡丹亭》的浪漫色彩也一直被给予很多关注,它在艺术上呈现出的浪漫主义色彩首先表现在作者把想象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回生》等中“梦而死”“死而生”的情节都只是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物。然后作者又从内心的理想出发,表达的是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其重点在于表现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情怀。接着作品中又有浓郁的抒情场面,处处充满诗的意境,如《惊梦[绕池游]》中写的“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主要宣扬个性解放,虽然没有为当时的青年指出一条现实的斗争之路,但对当时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生活有很大鼓舞。即使杜丽娘的理想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已经过时,但是《牡丹亭》的精神却依旧能在一定的层面上赋予我们很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汤显祖《牡丹亭》
王东、李晓磊《<牡丹亭>中汤显祖的政治潜意识解读》 郭慧 《浅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谢传梅《<牡丹亭>故事之策源》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47e46525c52cc58bd6be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