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跟人意见不合时,高情商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做》,欢迎阅读!
跟人意见不合时,高情商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做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小文,在一家公考培训机构做讲师,按照她的说法,她与其说是讲师还不如说是辩手更合适,因为所从事的领域主观性较强,日常工作不是在上课过程中跟学员辩论,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跟其他老师辩论。 “辩论太累了!”小文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有一天与小文聊天时,她情绪不是很高涨,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一问果然又是备课的时候,对于某道题目的解读与另一位老师产生了不同的解读,谁也劝不服谁,最后还被怼了。
“本来就是他对正确答案有疑问,我也是好心想帮他解答疑惑,结果还没落下好。”小文颇为委屈。
“你是怎么跟他解释的?”我问道。
“就是他讲了他的解读之后,我再指出他的漏洞,结果他又反驳我,然后我又找他的漏洞。”小文露出一副疲惫的神情,仿佛回到了当时的“辩论现场”。 “那难怪你劝不服他了。”我说。
一、反对是有“惯性”的
“一个‘否定’的反应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他坚持到底。也许事后他觉得自己的‘不’说错了;然而,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既然说出了口,他就得坚持下去。因此一开始就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最最重要的。” ——《影响人类的行为》奥弗斯特里特
奥弗斯特里特教授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开始时不认同你的意见,那么随着辩论的持续升级,他会越来越无法认同你,哪怕他心里也许会觉得你有些道理,但他全身心想做到的事情仍旧是要说服你接受他的观点。
对于这种行为模式,奥弗斯特里特教授有进一步解释其内在缘由,当一个人打心底里不认同你的说法时,他的身心会处于一种拒绝接受意见的状态,而当一个人认同你的观点时,他的身心则会处于一种开放的,能够接受外部意见的状态。 对于这种心理现象,我是有过亲身体会的。
有一回,我向同事询问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同事说办公软件里面群发过了。当时我的手机电量耗尽关了机,并且我也没有收到了消息的印象,于是反驳说并没有
收到相关消息,同事越是坚持他的说法,我也越是坚称从未收到过消息,直到手机重新开机之后,我翻到办公软件里面相应的消息记录,并且记录上显示的是已读。
我当时也并不是想故意去跟同事杠,真就只是大脑里产生了一段顽固的“虚假记忆”,在这段“虚假记忆”里,我确实没有收到消息
二、人有“选择性注意倾向”
以前看偶像剧时经常会碰到一种桥段,就是说主人公得了选择性失忆症,谁都记得,就是不记得自己的cp。虽然我们经常会嘲笑这种桥段老土又狗血,但是这种倾向确实存在。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选择性注意倾向”,说的是如果一个人相信一种观点或者认知,那么他就只会去注意那些能够支持他所相信的观点的信息。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相信熬夜不会损害身体健康,那么他就会去注意那些熬夜但是身体健康的人的事例,而选择性地忽略那些熬夜导致健康受损的案例。
因为推翻自己已有的认知是一个不太愉快的过程,所以为了减轻这种不愉快,大脑就会选择性地去注意那些扔能够支持自己原有认知的信息,这也算是大脑的一种自动防御机制吧!
三、所以与人意见相左时,究竟怎样做
1. 苏格拉底妙法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与人辩论从未输过,他的秘密武器就是苏格拉底妙法——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向对方提出他肯定会回答“是”的问题。 戴尔.卡耐基先生在他的书《卡耐基说话技巧与人际交往》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与人产生对立时,应该引导对方说“是”,一味与人辩论只会让局面变得更糟。 其原因我们也在上文中论述过,当一个人不认可你时,他的身心就会处于一种抗拒的状态,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能引导他认同你,那么他就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抗拒情绪,你也能更好地进行游说。 2. 多向他人请教
戴尔.卡耐基先生在他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西奥多.罗斯福先生在就任纽约州州长的时候,能够说服当时的政府首脑接受他的改革方案,而这些改革方案本身是不被这些政府首脑所喜欢的。罗斯福先生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请那些政府首脑给他提建议,一直到双方都能接受这个建议,这时首脑们因为建议有功感到开心,罗斯福先生再趁热打铁推出他的改革政令便能事半功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2e9de0d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