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赏析(1)》,欢迎阅读!
《诗四首》专题训练
《渡荆门送别》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主要描绘了舟过荆门所见景色,抒发了思念故乡之情。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主旨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表达方式是记叙,它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选一角度赏析
绘画面:这两句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笔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赏字词:“随”字表现群山与平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笔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两幅美丽画面,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山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时的风景。在写景中巧妙融入了笔者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表现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赏析
这两句诗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用拟人的修辞,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为一体。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首联写的是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的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东”“西”两个方位词形象地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是全诗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能够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黄 一昏时分登楼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赏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表现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抒发离乡感慨的句子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1、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句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诗人远渡荆门山外,江水伴随着他来的楚国游览,“从”字将江水和诗人的关系友情化。
B、颔联通过山川江流自然景象,强调了江水的绵绵之长,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具体写“江入大荒流”的奇观,高度概括了诗人在月下伫立船头俯视仰观后的壮美感受。
D、尾联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送行舟”,将江水与诗人的情意波澜延伸加长了,差别而未别,悠然无尽。
1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的江水形象,自然美附上人情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B、全诗以“渡远”为始,以“送行”为结,首尾呼应,充溢着远别北游,心胸开朗的舒畅激情。
C、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清澈,以天下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D、这首诗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形象奇伟,想像瑰丽,风格雄健,意境高远。
1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笔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笔者的思乡之情。 14、对《登岳阳楼》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三年” 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 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2e612e6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