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贫困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2023-01-09 04:24: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庭贫困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欢迎阅读!
贫困,社会化,农村,影响,家庭
家庭贫困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 自马加爵事件以来,学术界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少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研究更少。笔者发现家庭贫困不仅造成农村贫困大学生生活困苦,而且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处理问题想法单一,还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他们对社会的反感、反叛乃至仇视。 关键词 贫困 贫困家庭 农村贫困大学生

对于什么是贫困大学生,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概念。吴庆教授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可以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贫困大学生是指无力支付或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大学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费(满足吃、穿、行等基本需要)的大学生。”[1]本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界定是按生源地界定的,即农村贫困大学生是指入校前为农村户口,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大学生。 一、家庭贫困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1、家庭贫困对贫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人身心发展与成长的最重要的初级社会生活领域,家庭的生活会对人的行为、情绪和认知发展的定型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的生活适应结构也可以反映出其家庭生活的质量。不利的经济环境不仅给个体带来强烈的情绪冲击,还会对个体未来身心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干扰。贫困家庭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物质生活处于匮乏状态,经常无法满足基本需要,因而造成居住环境、健康状况及学习境不良等问题。在健康方面,因居住环境不佳,卫生环境缺乏及一般疼痛不就医或不及时就医等诸多因素,导致低收入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较差;在学习环境方面,低收入家庭子女不仅没有良好的学习场所及充分的学习用品,甚至无力负担教育经费,常因需要帮助家庭生计,而影响其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同时经济匮乏也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

2、家庭贫困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文化资本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穷人的窘迫往往源于他们没有选择;而没有选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穷人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必要的文化资本。现实中,无论怎样的社会,当教育制度被视为争夺和维持统治阶级地位的重要工具时,文化资本潜在的不平等分配将是必然的。作为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资本明显具有代际传递特征。原本缺乏文化教育的穷人,其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亦将是低下的。教育程度相对低下的历史,使他们积淀或内化了的适应主流社会的才能也相当贫瘠,或其内化的禀性迥异于社会主流文化,因而他们的生存心态、他们所能建构或鉴赏的文化财产都绝非主流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于是,穷人在文化资本的三层面上都是匮乏而不入主流的,他们贫困因为他们自己别无选择。[2]

3、家庭贫困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未来生活适应的影响

根据达伦多夫的生活机会观点,每个人生活中的选择和机会,不是天生平等的,是取决于个人出生时所在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的定位。如果儿童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在弱势的社会结构环境中,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选择和发展的生活机会将受到限制和剥夺。Rank提出结构弱势的观点来说明经济失利的两代效应。他指出,贫困人士沦入贫困或依赖社会福利,固然是因为有较低的人力资本,但更多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的经济资源不足,这一方面导致其父辈们为克服经济计上的困难,必须外出工作或必须增加工作时间以赚取足够的生活费用,因而相对减少了陪伴和管教孩子的时间与品质,造成子女不良的适应、行为表现及教育成就;另一方面,导致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无法投资和积累子女足够应对劳动


市场所需的人力资本,使其一旦发生婚姻中断、配偶死亡、组成单亲家庭等危机时,没有足够的社会经济资源来应对生活的大变动,因而较容易陷入经济困境,必须依赖社会福利的救助来维持家庭生活,而接受福利救济需承受福利依赖与福利压力的影响,有时也会造成青少年心中的福利烙印,影响其未来的生活适应。[3]

二、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贫困的对策

贫困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一旦被赋予文化的色彩和打上时代的烙印之后,对人们的意识、心理和行为就必然产生外显的和内隐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巨大的消费水平的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挫败感,使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所受到的精神困扰远远大于物质困苦。农村贫困大学生的产生,是社会的贫困、家庭的贫困和学生自身素质的贫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要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必须要社会、家庭和学生去共同努力。

首先,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扩大公共教育支出。农村大学生贫困,是一种源发性贫困,即农村贫困是农村大学生贫困的根本原因。同时,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的不合理强制变迁,是大学生贫困的制度” [4]。因此,解决农村大学生贫困问题,第一,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发展非农经济。第二,政府要切实增加公教育投入。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是花钱的事业。教育投入的主体是国家而非个人,把教育作为产业来办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我国公共教育出仅占世界总支出的1.04%,却负担着全球正规教育在校学生的17.9%,人均公共育支出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在世界153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教育支出排序中,我国名列145位。第三,在公共教育支出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厚此薄彼,即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应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少投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适当承担,并保持一定的比率,即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时,公教育支出也相应增加,在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这一比率可以适当提高。 其次,对学校而言,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除了要切实贯彻执行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各项贫困生救助政策,努力健全和完善六位一体(奖、贷、助、减、补、保)”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之外,还应积极探索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新路子。第一,将优秀贫困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承担他们在校期间的费用,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服务工作。第二,要求接受减免和资助的学生从事一定工作日的义务活动,在提倡奉献的同时,也应树立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观念。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小组工作,组织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小组活动,让他们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减轻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境;组织农村贫困大学生和城市富裕家庭学生的小组活动,增进相互了解,消除歧视性观念,互通有无,开阔贫困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好的认识和适应城市社会

最后,贫困大学生应加强心理品质和情操的培养,提高自身的受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减轻心理压力,利用有限条件,发展自己的能力。首先要接受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先赋身份,认清贫困的现实,承认差距的存在,从思想上打破自卑、退缩、逃避的枷锁。其次,要树立远大理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挑战。要明白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每克服一次,就是一次发展与升华。如果无视失败与挫折,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与成功牵手的机会。要用自己一个个踏实的脚印构建自己的理想之屋。再次,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即使是自己不足的方面。在挑战自己,提高自身受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的同时,


开阔心胸,开拓视野,扩展交际圈,获得更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出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品质。此外,贫困大学生还应该积极自救,不应该坐以待毙,消极处世。在生活上,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在保证学习精力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勤工助学,缓解自身经济压力的同时,发展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

2】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壁垒[J].社会研究2002(3):56. 3】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学文献出版社,2005.3839.

4】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16f67c4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d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