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作者:夏梅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3期
随着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当前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出现了不断弱化的危机,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文化断层。大学阶段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大学生的认知状态、情感归属、行为方式等方面尚未成熟,而大学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因此,新形势下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现状研究
美国著名精神学家Eriksson 于1953年提出了文化认同理论后,得到了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的广泛认同及关注。文化认同由于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国家政治稳定、民族政策制定,因而倍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外重视,与之相关的著作、文献也很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尤其是面向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日益深入。其中既包括权威专家,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等,研究范围又兼顧到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学术成果日益丰富,从而为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当前,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借助新媒体手段有意识的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倾销活动,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从而导致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问题,提出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目前相关研究也呈持续升温的态势。西方国家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更多的强调自己国家的传统理论,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结合。例如英国非常重视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而以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具有鲜明东方传统文化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能很好的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日本学者主张以民族危机感作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切入点,并从明治维新起就开始强调文化教育要塑造国民精神。国外学者都非常强调文化认同对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都主张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普及,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很多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以期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存在问题研究 (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危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知识经济爆炸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学习、继承、发扬、创新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在:西方文化价值以强有力之势抢占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化、立体化、碎片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正在分解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连续性;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缺乏认识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等。 (二)新媒体类型的多样性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拥有媒体行业的压倒性优势,就是因为新媒体类型的多样性完全契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这种类型的多样化适应主体需要多样化的优势是新媒体具有朝气蓬勃生命力的主要原因。面对新媒体展示出的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时,有时甚至出现鱼龙混珠、错综复杂的情况,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选择困惑症。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受快餐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节日中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盛行的风气影响,相对于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及民俗民风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更热衷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他们不能辨别新闻的真假,不能分辨美丑,也有一些大学生玩起拾人牙慧的“后现代”深沉,对一切现行的思想、理论、行为皆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没有意思。 (五)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使少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淡化。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法之徒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夹杂着大量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政治观,从而对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队伍影响较大,少部分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产生动摇,这种思想一旦带到课堂之上,非常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途径研究 (一)创新新媒体形式,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同
创新网络媒、手机媒体、电视媒体等,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f8e39ef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