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

2023-03-09 21:22: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欢迎阅读!
史观,历史学,六大,高中,习中的
-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

一、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

全球史观 (也称做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 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例 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

【例 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

信息时代。

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 农耕

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这一史学理念,打破

了以往 “西欧中心论 ”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 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例 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

1500 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

始形成。② 19 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世界

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 “文明 ”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

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 (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

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别提醒】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

鉴、融合与碰撞。

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3.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4.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三、现代化史观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传统农业社会向工社会的变迁过程 ),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 .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五、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 所谓革命史观, 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 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

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


-



六、唯物史观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历史 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 矛盾



.多元史观运用

1: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

评价较高

评价较低



通商口岸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扶清灭洋”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洋务运动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2: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3: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

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现代化 (近代化 )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例如,在掌握辛亥革命时,可用多种史观来评价这一重大事件。



1.从革命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



2.从现代化是观来看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民主、平等的风气兴起。剪辫子、禁止妇女缠足



3.从整体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从文明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变化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他促进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5.从社会史观来看 ,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f587fe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2.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