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欢迎阅读!
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要形成学生的审美情趣,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美学教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精神的教育活动。审美教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尤其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幼稚而趋向成熟的时期,及时而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美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觉得《醉翁亭记》就是一篇很适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文,所以在教学中可着重突出一个“美”字,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自然受到美的熏陶。
一、感知自然之美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风光绮丽的图画美。欧阳修笔下独特的山、水、林、亭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具多样统一的山水相映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的朝暮变化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的四季变幻之美;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潺潺流淌的酿泉;“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动静对比之美。文章中所描绘的这一幅幅美景,购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春色如海、秋色肃杀、夏日繁茂、冬景寒冽。它们既相互映衬,又各具情致,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琅琊山美景图。这样的美,怎能不让人陶醉呢!在初步感知了课文的自然之美后,顺理成章地导入下一步:以悦目而致赏心。
二、鉴赏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品艺术构思凝聚点,也是作品引人入胜的情景所在。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美的艺术境界,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每一幅图画都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画面。《醉翁亭记》的主线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作者一步步揭示“醉翁之意不在酒”既“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一州之百姓。在了解作者意图以后再来看作者笔下的自然之景,体会作者之心胸,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从而受到作品所描绘的优美画面及所寄寓的崇高情怀的感染,真正领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品味语言之美
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它有着丰富的美的内涵。《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首先,它的语言具有凝练美。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成语,被人们广泛采用。其次,它的语言具有形象美。如作者用“翼然临于泉上”,
寥寥数字,便勾画出其逼人的气势及特有的形象。写四季景物,就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帖。第三,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全文交替运用实词和虚词,不仅使音调抑扬有致,一唱三叹,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得到增强,而且表现出了作者怡然自乐,在仕途失意后寄情于山水的感情。读后也不能不使人受到感染。
四、培养创造之美
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对美的感知、领略、欣赏、品味,也势必会激起他们追求美、表现美的心境和要求。对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进入创造美的阶段。在欣赏了课文之美后,我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的基础上展开美的想象,闭上眼睛,想象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人情之美。然后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其中一幅画面,把自己所想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在课外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完成一篇写景的随笔。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从“美”入手,容易为学生接受,也使他们真正地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我觉得只有学生感到不仅是学了一篇课文,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工具课,但是在语文课上用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美育,却能够让他们很容易就接受。通过对美的领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既了解了自己母语的精妙,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无形中提高了个人的修养,这岂不是一举多得吗?当然,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美学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e448e46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