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课案例分析

2022-03-26 22:55: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导课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案例分析,语文,小学


小学语文导课案例分析

安徽省繁昌县教研室张开发

导课如评书的开场白,即复习导入“上回书说到……”,导课如戏剧的楔子,宜精巧而不宜粗白,仅仅是好戏的前过场而已,不能拖延时间,过分铺陈,类似长篇小说的架势,学《香菱学诗》从青峰埂谈起是不恰当的。

课堂教学应该讲究效率。导课作为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将学生下课时候的散乱心绪尽快平息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正式教学,所以导课用时应该尽量短而精。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有些导课设计得非常复杂,似乎有些艺术性,可是却是无效的。 无效导课是指导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或者没有效果。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细节导致导课环节无效。 【案例一】教学《赵州桥》,教师已经在大屏幕上出现了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齐):喜欢。

师:好,那么你们猜猜一种建筑物,“彩虹落人间,横跨大江边,虹上汽车过,水流虹下面。 生(齐):赵州桥!

师:对,是桥,不是赵州桥。同学们真聪明,已经知道今天要上赵州桥这篇课文了。(回头看见大屏幕)哦,大屏幕上有…… 【案例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师让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 师板书“飞向蓝天的__________:同学们,你们看看可以填什么? 生(齐):我知道,我知道! 师:举手回答。 1:恐龙! 师:还有呢? 2:小鸟。 3:飞机。 师:还有…… 生(一片沉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还知道飞向蓝天的恐龙。好,今天,我们就来上《飞向蓝天的恐龙》 很多教师喜欢导课时在课题上做文章,特别是公开课,好像开门见山的导课就显示不了教师教学水平,所以,猜谜、填空、说说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要问的等等导课方式就出现在课堂上,结果在学生过课文的情况下,这样的导课一般都无效,甚至很可笑。

我们认为,不能片面地追求轰动效益,在语文教学的导课上也应该朴朴实实、简简单单。 二、仿课出现的问题与思考 【案例】

在全县同课异构教学比赛上,两位教师上《一次成功的实验》,导课完全相同。 师:同学们喜欢玩吗? 生:喜欢!

师:好,下面我们来做一次有趣的实验,谁愿意上台来?

(小手林立,师指名6位学生上台,分两组拿上实验用品:矿泉水瓶、带有丝线的小球等) 师:现在你们手中的小球就是你们自己,而这个矿泉水瓶就是一口深井,老师开始往下倒水就是发生矿难渗水了,你们得赶紧逃出来,准备好了么?一……二……三!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3




[实验成功了,两组实验都很成功,参与实验的学生一个个嘻嘻哈哈] 师:同学们,他们两组实验怎么都成功了呢?下面让我来采访一下他们 ……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次成功的实验》,课文上的老教育家做了和我们刚才差不多的实验,结果怎么样呢?请自读课文。 整个导课用时近6分钟。 【问题】

《一次成功的实验》写的是一位老教育家做“逃生实验”,目的是测试学生是否有“舍己为人(有先有后)、团结协作(协调有序)”的精神,因为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调合作非常重要,当人类面临危险(自然灾害)时,有舍有弃、有所牺牲才能有重生,甘为别人作出牺牲很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那就可能谁都活不成,如果谦让、有序离开危险境地,有可能所有人都脱离危险。 两位教师的导课都是参考网站上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先精后肥,啃骨头倒汤”非常不好。所谓“先精后肥,啃骨头倒汤”是饥饿年代人们吃肉的方式,先吃好的,再吃差的。这样的导课设计就是将最精彩的东西放到上课伊始,后面如何组织教学很成问题。 这种设计的唯一好处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只不过是玩的兴趣),顺利导入课题,进行教学。

而这种设计明显的缺点有:一是导课时间过长;二是将课文精华部分通过游戏方式展现出来,并且教师还采访学生,让学生谈谈逃生的感受,对后面的课文学习极为不利。 【原因】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导课如果让学生受到过强的心理刺激,这种刺激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如果教师为了后面的课文教学,不断地强化这种刺激,让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就会容易疲劳。教师不强化刺激,这种兴奋就会很快消退。不论如何,先“实验”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失去“新鲜感”,不利于文本阅读。 反思 1为什么要追求导课的轰轰烈烈呢?因为本课导入模仿网站上一篇教学设计的。我查阅过,如果发文时间不错的话,应该是2002年网站上公布的一篇教学设计。课改伊始,追求轰轰烈烈具有很多功利性,也可以理解。但是在2008年县级教学比赛上出现这样的导课,说明我们的老师盲从、盲信网站资料、不动脑筋到了何种地步!

2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源,我们要善于利用。完全照搬照抄,“终究有些隔膜”即使是模仿名家,也只不过形似,走不进名家内心世界。要想借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揣摩人家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可以借用什么?借用到什么程度? 三、都是多媒体惹的祸 【案例一】

一天早上大雾,一位教师在多媒体室上《初冬》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一段录像 (录像画面模模糊糊)

师:看了录像,你们知道下雾时是什么样的情形了吧? 生沉默

师:下雾的时候会让你觉得怎么样? 生:看不见东西。

师:模模糊糊看不清了,是吧? 师:那雾散了以后呢? 生:能够看得见了。

师:远处的山又能看得见了,对不对? ……

当时一位老教师就和我说“非得用多媒体?今天早上不就下雾么?窗外就是雾啊?为什么要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3




看那模模糊糊的录像呢?”我苦笑。

【案例二】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导课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播放课件,时长4分多钟) 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想说的? 1:这幅画真长。 2:这幅画真好看。 3:这幅画看不清楚。

师:因为画上画的人物和景物太多,所以看不清楚啊,你想,在这样的一幅长卷上,生动地描画出这么多的人物和景物,那画家该多么了不起啊!这真是──(生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问题】

是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的语文课?是不是不用多媒体就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辅助多媒体?为什么简单的问题用多媒体来搞复杂了?

【原因】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主要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想,培养的就是阅读、会话、写作能力,课文就是将生动形象的画面用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描述出来,学生应该通过读抽象的语言在脑海中还原生动的画面,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受到审美教育

所以,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读课文、想画面,而不能直接看画面印证课文。这都是多媒体惹的祸!

【思考】 1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应该是一般人一辈子都难得一见的事物,以补充学生感官感受不足。“埃及金字塔”“北京老胡同”“圆明园”,甚至“桂林山水”“小兴安岭”图片都可以展示,至于下雾、下雨、刮风、太阳等等,有展示的必要么?

2.多媒体展示不能代替文本的阅读,更不能局限学生的想象,所以一般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可以放在阅读之后进行,以起到适当补充想象不足的作用。

3.多媒体展示的时间应该控制,不能占用过多的学生阅读时间。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3/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e208cf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