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欢迎阅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
大一新生在入学后普遍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并由此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而大一对本科生来讲,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积极融入校园生活,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
从心理中心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的普查和我在担任清华大学2005级本科生辅导员工作中的观察来看,我把新生遇到的典型问题总结成五点:自卑心理、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压力过大、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这些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这种受到社会生活条件影响而出现的心理变化正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因此,我们尝试着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更好地理解新生出现的这些问题,从而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社会心理学重点研究个人—社会的相互关系,上述五个问题可以归结为适应自我和适应社会两类。其中最核心的是对自我概念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首先是适应自己。美国的心理学者黑金斯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当这三个部分产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大一新生恰好处在一个自我概念重建的过程中,三个部分容易产生矛盾。
对于“理想的自我”,大一新生希望自由和独立,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不希望受到很多约束。对清华的新生来讲,他们对“应该的自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习惯了自己总是佼佼者,把自己定位为“最好的”。而“实际的我”面对的是大学里同样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些同学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分数上”最优秀的学生了;生活上,突然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很多事情变得毫无头绪。有的因为从第一的位置降到所谓“差生”的行列或者看到别人的优点自惭形愧,甚至嫉妒别人。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实际自我”都是负面的。
不难看出,大多数新生都出现了三个“自我”不一致的情况。在实际——理想的差异中,个体因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定性结果缺失的状态,于是产生了当今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郁闷”情绪;而在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中,新生认为自己未能完成自己的责任,会让周围的人失望或者轻视,因而内心十分焦虑。
其次是适应社会。而按照社会化的理论,大一新生还属于初步社会化时期,正在逐步建立自我概念,处于一个彷徨不稳定的状态。而刚进入大学校园,又让他们面对了一个新的环境,于是双重的不稳定导致学生产生了更多社会适应问题。
比如生活上,由于自理能力比较欠缺,在心理上形成了恋家、孤独等状态,又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或者对外界了解太少,经常出现新生被骗的事情;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独生子女的娇气使他们缺乏理解和包容别人的能力。很多新生一直因为成
绩优异处处受人尊重和宠爱,而到了大学也许就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同学,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针对以上问题及其特定原因,清华大学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自1991年起开始本科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根据普查结果,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对心理困扰大的同学进行回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甄别危机事件。心理咨询中心还针对所有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供个别咨询服务。 学校还有心理社团协会,并开设专业的课程。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加强新生的心理教育能够防患于未然,新生通过这些途径确实学到了有效的调节方法,对大学的生活有了更健康积极的态度。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方面积极帮助新生更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交流,把工作做到细处。
是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上面讲,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比如家长的引导,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竞争意识;比如社会的导向,人才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淡化分数的作用,正确看待专业之间的差别等等,甚至需要中等教育里面也开始逐步加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a8f590d2c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