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

2022-07-17 01:02: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欢迎阅读!
题画诗,苏轼,夜游,绘画,夫人
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刘澜 13设计 1305404006

一、 一首《虢国夫人夜游图》道尽唐朝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生动的写实效果对当时的绘画起到引导作用,张萱是工笔画人物样式的确立者之一,从画面中就能看出其绘画的精妙之处,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匠心独运,游春而不画春,并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摘要

表现画的主题。此绘画风格对当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 关键词

作者、唐朝统治,绘画风格、美学思想 三、 正文

虢国夫人夜游图 苏轼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美人亲自驾着皇帝的宝马玉花骢,风度翩翩的样子好像受惊的飞燕踏着飞龙。金鞭在手,将道路霸占,与公主争道,公主受惊下马,宝钗坠地,是什么人先进入到宫殿之中。此时宫中正作羯鼓催花之戏,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羯鼓争催,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乘车缓缓而行,惊尘不动,素妆淡雅。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是放慢了。到如今,虢国夫人美丽的容颜谁又能看得见,只有看完这幅画才知道她的美貌,剩下的只是斑斑点点的泪痕。在人间,俯仰之间就是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变化,物是人非的悲哀,将这种彷徨与无奈演绎得如此形象。雷塘路掩埋着过去吴公的尸骨。当年曾笑陈叔宝、张丽华奢侈淫逸的生活,却不知道韩擒虎就在门外等着。“金鞭争道宝钗落”表现虢国夫人的狂傲,为了早先到达宫殿,与公主争道。后面两句都有表现虢国夫人骄奢的心态,别出心裁的出场,更显其平时养尊处优的生活。而笔锋一转“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昔日美丽的倩影如今却只能在画中捕风捉影。“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张丽华是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陈宠爱张丽华,经常让张丽华坐在其大腿上,一起批阅奏章,最后都还不知道韩擒虎就在门外,兵临城下,陈国灭亡。此句意在说,唐玄宗、杨贵妃正在重蹈覆辙,荒淫享乐者的下场,千古不变的就是国家的灭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值得深思的。

本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苏轼。我们从小读着他的诗长大,所以大家对他还是很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多才多艺的大诗人对书画的论述,东坡先生在中国书画理论美术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诗与画的结合是伴随着书与画的结合出现的,书法了得的人,会画画又有才情作诗,所以他们把诗画结合在一起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古代绘画史王维是创始者,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苏轼非常赞同并且积极倡导诗画的结合,后来也有人评论了苏轼:“以诗为有声画,以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声,二者同体也。”这样的评论对苏轼也是极高的赞赏。苏才子现在仅存的一幅画作就是《枯木怪石图》,米芾在《画史》中说: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一枝枯木,以虬屈生长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无穷的活力,


气势雄强。树脚下有一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又怪又丑,还有旋转之势。图表现了东坡先生的哲学观点,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怪石中的枯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像苏轼不屈的精神。

诗与画的结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独立的画,可以观赏,具体而真实,便于领略,但是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只能表达一瞬间固定的画面,一刻的感受,而诗是不会受这样的限制的。所以诗画的结合,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绘画。从诗中领会到绘画的真谛,这成了很多人对绘画的切入点。而这幅《虢国夫人夜游图》则是唐朝宫廷画家张萱的杰作,长期生活在宫廷之中,对宫中生活十分了解,善画人物,还以点簇笔法表现亭台、花鸟、树木。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评价他:“尝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宫苑、仕女,名冠一时。”这幅具有写实意义的图画题材与杜甫的《丽人行》的史诗交相辉映,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的嚣张跋扈,杨氏一家世倾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此画创作背景是开元天宝年间,早年唐玄宗李隆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后来宠爱杨玉环,不理朝政,并封杨贵妃三位姐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由此唐朝开始走向衰败,“安史之乱”加剧唐朝衰落,最后杨贵妃及三姐虢国夫人赐死与马嵬坡下,一代佳人至此香消玉殒。

这首诗是东坡先生在汴京任职的时候看到张萱的图,油然而生写下来的。苏轼虽然画作比较少,但是对书画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其中有许多名句。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讲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生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谩狂,小姑当年嫁彭郞。《长江绝岛图》可谓是李思训的得意之作,搭配上苏轼的小诗,正是恰到好处,干柴烈火完美地演绎。苏轼的美学思想与他狂放不羁的气势还是有点接近的,虽然有点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都比较注重观赏时的感受,偏重于主观感受,这样的感情引导了题画诗写意性的产生,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诗从肺腑出”必当是苏轼当时看此画有所感悟才写下来的。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坎坷多难,总是郁郁不得志,一贬再贬,压抑在心中多少悲怨只能在诗词中得以展现,当然豪放的他只在触景生情时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苏轼有着超然物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许多诗中都表达想要归隐的心态,《题王维画》“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山绝涧开重帷。”王维画中的自然风光却是苏轼的心声,这种主观情感的体现表明他的决心。他提倡“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推崇重感情,重在自我表现的文人画。与杜甫在“诗画本一律”的观点上达成一致。写实也是杜甫的诗歌的精髓,杜甫也有许多题画诗,《画鹰》中:“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一出,肃杀之气全然跃然纸上,借鹰言志表现其不平凡的志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不禁让我们折服于他高贵的品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又表现其豪放风格

《虢国夫人夜游图》是对盛唐文化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工笔画样式的一个代表作,实地展现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态,是历史的再现。揭露当时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续丽人行》杨贵妃当时到处游览,百姓不得抬头“只许腰支背后看”,让人联想到“君不见孟光举案与齐眉,何曾背面伤春啼。”诗随情迁,诗中有画,自然流露的感情,更显苏轼悲愤的心情。

结论

唐朝写实的绘画艺术对后来的写实风格的画作起到引导作用,工笔画人物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唐朝风采。苏轼的题画诗对绘画艺术进行概括,其扩大的胸怀,自然感情的流露,将绘画的意象毫无余地地展现出来。开阔旷达的胸怀,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随性自然成为他写


诗作画的出发点。水墨空灵的境界,他的灵魂与之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苏轼与书画文献集》李福顺编著、荣宝齐出版社,2008年版 2、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a8502e9763231126fdb112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