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民俗

2022-05-25 17:58: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岁时节日民俗》,欢迎阅读!
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那里保存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天文历法等各类民俗文化遗产。它不仅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怎样看待岁时节日民俗在旅游中的地位?民间风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世界,它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劳作山林、织造畜牧。岁时节日,信奉崇拜之中,民间风俗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异质文化内涵。而旅游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谈起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地区民间风俗中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游客旅游好奇心和旅游兴趣的成分,对吸引游客起着积极的作用。另外,民间风俗中许多行为活动成分本身就是特色的旅游吸引物。民间风俗是祖先创造和积累下的文化财富,它对群众的行为方式、旅游观念、景区建设、旅游讲解内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规划开发民间风俗文化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旅游文化价值,改变原有的部分迷信成分,引导民俗文化发展,使其为地域旅游经济发展服务。

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侯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点时日。目前关于岁时节日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它记载荆楚岁时节日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对此书深有研究其博士论文《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你可以参考岁时节日主要与岁时节日民俗联系在一起。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既而可以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的单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岁时节日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制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它凭借着现实的各种条件,挥着众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为人们的生存、安宁、健康等要求服务。由于随着人们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

检视一下我国的岁时节日系列,不难发现,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在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农业生产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依靠对天气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的观象授时。所以,我国古代天文知识发达甚早。

在对天象的观测中,最早引起关注的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二十八宿”。在现存的最早的古文文献殷墟甲骨卜辞和商代金文中,已有不少对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的叙述和记载。《尚书·尧典》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所记载的天象,据研究 反映的是三代以前的情况,由此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懂得利用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座来定时了。

对天象的观测及记录,使人对天象周期性变华的规律有了认识。日月运行的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日出日落,是为一天;月圆月缺,是为一月;日远日近,寒来暑往,谷物由播种到成熟,是为一年。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年月日三者之间,呈现一种大致相通相属的运行规律,但年月又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于是,殷周时已开始置闰。




历法发明以后,人们继续以天象,物侯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它。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司机、气温、降雨、物侯等方面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是解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象、物侯的变化,成了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立春、清明雨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密切,特别是“清明”,后来演变为“清明节”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在考察各种节俗活动的成因时,不能离开这个视点。

传统的节俗活动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难以尽述。虽然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期间,然而,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却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期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从某种意义来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一是自然崇拜。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冰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作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二是灵魂崇拜。第三,各种节日风俗还与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为了消灾远祸,防患于未然,古人有很浓的禁忌观念,体现在节日中,便形成许多禁忌习俗。诸如初一忌杀鸡、寒食禁火、二月“龙抬头”日闰中忌动针线、四月八忌住娘家,年节忌打碎器物、忌说不吉利语……为保平安,人们处处设防。与此同时还伴以各种禳灾、祛邪、厌胜等巫术手段,以希望达到求吉免灾的目的。所以迷信、禁忌、巫术既是传统节俗产生的土壤,也是传统节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岁时风俗源自上古。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祷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岁时节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萌芽期。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出现有关节日的民俗。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

其一是神话传说的嵌入。节俗的起源,是古代的原始信仰崇拜。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仰逐渐削弱。对民所的“所以然”必须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存在和发展。汉代是一个历史传说相当活跃的时代,各种上古神话传说广泛流传,给民俗的重新解释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中秋节。

其二是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一般而言,节日风俗多由民间约定俗成。但在特殊情况下,对民俗的发展演变可以起直接的促进作用,例如元宵节。

其三是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历史人物传说,常常是广大民众历史观的一种艺术表现。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现代节日,不能算是传统岁时节日。因为大多数现代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只是因为它们也是一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也称节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如植树节、教师


节、国庆节等等。

岁时节日民俗可以让人们在忙碌工作之后,休息假日之余放松自己的心情,带着家人及朋友出去游玩,感受节日的快乐,同时也能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继续发扬下去。可见研究岁时节日民俗的重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a8106e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