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为什么汉奸多》,欢迎阅读!
中国为什么汉奸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其他国一个国
对另一个国
有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在其他地方,是
国对日
作战。如苏联对德国、英国对德国、法国对德国、
本,甚至像阿尔巴尼亚这样的小国,也是举全国之力对抗意大利法西斯。而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景象,从国与国的关系上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但从双方参战的人员来看,真正的日本军人数量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皇协军,即人们俗称的“伪军”与中国的抗日队伍在作战。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对敌战役“百团大战”,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俘获日军280余人;毙伤伪军5000余人,俘获伪军1.8万余人。日伪比例基本上是1:1。根据《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简编》载,抗战8年,“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多人。”171.4万人减去日军52.7万多人,其余的118.7万人全是伪军!日伪比例为:1:2.25。抗战8年,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人民军队发展到91万人。而仅被这些抗日武装消灭的汉奸武装就达118.7万人。如果在加上反正的、逃散的,以及未在战场上被消灭的,人数之众,令人瞠目。
还应该看到,在日军中间,也不是纯一色的日本人,还包括了大量的朝鲜人和中国的东北人。老舍著名小说《四世同堂》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黄包车夫拉了个日本兵。下车后,日本兵不付车钱。黄包车夫与日军扭打起来。当黄包车夫把日本兵按在地上痛打时,日本兵突然用中国话求饶。原来,这个日本兵是中国东北人。
各国在卫国的战事中,都有叛国投敌的人,但人数极少。像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汉奸队伍,是罕见的。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有一段精彩的对白:中国抗战为什么打了8年?汉奸多呗!
中国为什么汉奸多? 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提供了答案:中国文化的大酱缸!
中国文化中的谋略文化:不问是非、不分好坏,喜欢以谋略机巧获取利益。中国上下五千年,就是一部谋略史。联横合纵,以敌为友,翻云覆雨,屡见不鲜。远的不说,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中,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国国门后,哪个军阀不是依靠于背后外国势力的支持,哪个政府没有屈膝于列强。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华的外国人也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洋奴文化是谋略文化在外敌入侵时的一种具体反映和表现。
当然,在抗日战争中造就了百万汉奸队伍的不仅仅是洋奴文化。谋略文化中还有一种“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人们都想当渔翁。在争斗中,只有在生存的条件下,才可以获取“渔翁之利”。而得到强者的庇护,是最佳的生存之道。挺身抗日,冲锋在前,显然不符合“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则。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战士远不如苟存的“渔翁”。
我相信,在汉奸武装中,真正甘心当汉奸的还是极少数。大部分只是为了自保。诚然,日本
侵略者是不会让这些汉奸武装自保的,会把他们赶上战场当炮灰的,这些事与愿违的下场也导致这些汉奸武装没有战斗的勇气,也成为向抗日武装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输送”武器弹药的“运输大队”。
中国文化中的崇拜文化:中华是个非常独特的民族,尤其以汉民族为最。没有信仰,只有崇拜。信仰讲究的是奉献。一个民族,有信仰,就勇于奉献,这个民族就是团结的,是有向心力的。信仰缺失,必然导致精神缺失,这个民族就没有了灵魂,就一定会是一盘散沙。
遗憾的是,中华文明中缺少的是信仰。在西方、在穆斯林世界,以及东方很多国度,宗教是信仰的载体。而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以宗教形式出现的迷信。在这个载体上,崇拜替换了信仰。而崇拜,则是索取型的。比如道教,信我的教,拜我的神,有病的病好,没病的身体好,有求必应,荣华富贵,还能够羽化成仙。总之,给几个香火钱,可以用小钱换大钱,用小钱换幸福,用小钱换未来。外来的宗教,也在中华大地本土化的过程中,信仰也变成了崇拜。最典型的莫过于佛教。佛祖舍身饲虎的奉献精神没有了,取而代之的,也是给几个香火钱,可以用小钱换大钱,用小钱换幸福,用小钱换未来。也是有求必应,修得来世。在中国的佛教,已经远离了佛祖的光环,堕落成利益的交换。
在迷信的崇拜文化熏陶下,谁能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拜谁,不管他是人、是神、是鬼、是魔。与信仰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相反,崇拜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只要能解决我的问题,拜谁都没有关系,那怕和魔鬼结盟。因为,这只不过是交换。
中国汉奸多,不正是和魔鬼结盟的结果和表现吗,不正是利益交换的结果和表现吗。
当然,历史已经证明:当中国人民有了信仰的时候,马上变得强大起来,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文化中的将就文化:得过且过是中国人生活的一种常态。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伤亡2000余万人,大部分战死沙场。列宁格勒保卫战,打了900天,将近3年。守城军民,甚至把老鼠都吃光了。老人、孩子,把最后一块面包送给战士吃,宁肯自己饿死。而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伤亡3000多万人,只有少部分是倒在抗敌的战场上,而大部分,则是伸着脑袋被杀掉的。鲁迅当初弃医从文,就是看到无辜人民被杀,而同胞则麻木地站在旁边看热闹,甚至有的还津津有味。他有感于医生救得了人的生命,却救不了人民的精神。他要用笔,唤醒民众。
在日本侵华过程中,丢掉了东三省,日寇没有满足;丢掉了华北,日寇还没有满足。在日寇的步步进逼下,在中国退无可退的时候,在当时的中国政府实在将就不下去的时候,才爆发了全面抗战。然而,当日军进攻步伐刚刚有所放缓的时候,也就是说,国人可以松口气,将就一下的时候,内部摩擦的烽烟马上燃起。
中国人只有在将就不下去的时候,才会奋起反抗。在日寇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当汉奸、当顺民,无疑是将就文化的表现。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当人民实在将就不下去的时候,反抗,将是非常剧烈、非常激烈的。就像火山喷发一样,压抑的越久,喷发的越强烈。
中国文化中的背叛文化:中国文化中很讲究忠诚。但这种忠诚是单向的,全是下对上的忠诚。而上对下,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可以随意背叛的。《水浒》中宋江有句名言表达的极为充分:宁可朝廷负我,我绝不负朝廷!众所周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萧何以大义和诚挚追回了韩信,却对刘邦说,要不就重用韩信,要不就杀掉韩信。至此,人们才恍然大悟,萧何对韩信的大义和诚挚全是假的。萧何扮演了一个两面角色:对刘邦,即下对上时,他付出了忠诚,并且以对韩信的背叛和出卖成就了自己对刘邦的忠诚。而对韩信,即上对下时,却是无耻之极的叛卖。萧何之中两面角色,既是可叹的,也是可恶的,但这是中华的忠诚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贤臣良将,几乎没有好下场的。这就造就了中国一句古训:自古忠良无下场!少数几个得以善终的,也是“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军队作
白桦曾经写过一个小说《苦恋》。
主题思想是:我爱祖国,可是祖国爱我吗?问题提的很尖锐,但很值得深思!与世界其他国
和民族相比较,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缺少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被背叛的环境下,怎么可能让被背叛者誓死去捍卫背叛?于是乎,有奶便是娘,百万汉奸大军和数千万顺民产生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讲述过去,目的是为了警示现在;反思过去,为的是思考未来。我们应该从抗日战争时出现的百万汉奸武装的可悲事例上得出什么教训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88015fe9e314332396893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