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类文:察今(《吕氏春秋》)

2022-09-11 08:09: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家类文:察今(《吕氏春秋》)》,欢迎阅读!
吕氏,名家,春秋
察今1

《吕氏春秋》

2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3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4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惽5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6。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7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8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9,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10肉,而知一镬11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12澭水。澭水暴益13,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14坏都舍。向15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17,今为殇子18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19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20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日良剑期21乎断,不期乎镆铘22;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23。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24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入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25善游哉?此任物26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注释



1

16


1.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篇。察今:考察分析当代现实的情况(去制定法令制度)。 2. 上:指君主:前“法”是动词,取法、效法。后“法”是名词,法令、法度。 3. 东:指东夷,东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中原各国。命:名,指事物的名称。 4. 典:典章制度

5. 惽(mǐn):通“吻”。口惽即口音。愉:通“渝”,改变。 6. 故:事。

7. 要于时:与时代相合。要,合。 8. 择:一作“释”。释,放弃,丢开。 9. 阴:指日影、月影。 10. 脟(luán):切成的肉块。

11. 镬(huò):无足的鼎,古代煮肉的器具。 12. 表:做标记。

13. 暴:突然。益:溢出。 14. 而:如。都舍:都市里的房子。 15. 向:从前。

16. 亏:通“诡”,异、不同。 17. 寿民:长寿的人。

18. 殇(shāng)子:未成年就夭折的孩子。 19. 过务:错事。

20. 众庶:众人。指百姓。庶,众。 21. 期:期求。断:砍断东西。

22. 镆铘(mòyé):又作“莫邪”,宝剑名,传说是干将所铸造的。 23. 骥骜(jìáo):都是千里马。 24. 遽(jù):马上,忽然。契:刻。 25. 岂遽:相当于岂,难道。 26. 任物:对待事物。 作品赏析

本文围绕“察今”的中心论点,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于古法的道理。作者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

2


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先朝的法令制度为当今统一中国的大计服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察今立法、以法治国的主张,也反映了先秦时期法家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亦不乏借鉴意义。

文章语言凝练流畅,感情充沛,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浑。全文围绕中心论点,采取正反结合、反复论证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博设比喻,广引寓言,辅以议论,说明事理,不仅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耐人寻味,而且增强了说理的雄辩性。这种形象与说理相结合的写法,是文章的亮点所在。 思维冲浪

1.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故事?各包含怎样的寓义?

2.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察今”,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7703258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