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当代大部分教育者所推崇,它是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倡导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个仍在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存在着一些片面和不足之处,需客观地对它进行认识。因此,本文将会对其发展渊源、教学理念等进行阐述,望能够客观、系统、科学地对其进行重新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标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起源;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学习和教学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倡导教师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讲授者,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斯拉文认为,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所发生的一场教育革命。
一、发展渊源
(一)心理学渊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人当属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对此进行了系统而经典的阐述,其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西方的传统认识论历来对经验论和唯理论存在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针对经验论和唯理论来说,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对两者进行了调和,认为感知所得的经验材料与“先验自我”所产生的时空直观和知性范畴两者相结合,导致了普遍必然性的认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便继承了康德的范畴论,其明确指出,认识来源于联系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之中,和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实践论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也是判断某个理论是否是建构主义的基本条件之一。除了皮亚杰外,还有杜威和维果茨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哲学渊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的思想潮流,一种新的学习哲学理论。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拿破仑时代时,哲学家维柯被奉为建构主义的哲学先驱。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提出了关于科学的观点,尤其是库恩强调知识是个人的理解,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教学思想
(一)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在独特的视角下,对教学的原则、方法、评价等有着独到的见解。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知识、生活等经验,不能够对学生强行灌输知识而是要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去引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还认为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以及情感态度等多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认知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作用。
(二)学习观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或认知活动,是个体的活动,也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交互的基础上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个体自主、自愿参与的,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真实性、情境性与多元性等。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而非独立学习、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等。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
(三)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是客观、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与社会中的个体和环境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并不代表最终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较为准确、可靠的假设。因此,知識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形成的网络结构,或称作大观念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
三、评价
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卓有成效的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思想。首先,建构主义发展了认知主义,阐释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有力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学习者对事物的认识不是简单地依靠学习者个人的能力来对事物进行直接地理解,而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来创设一个学习环境,然后与其他人相互作用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辨证过程来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其次,形成了新的教学观,认识到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张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思维等的培养,注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学习情境的构建,忽视了对间接经验的学习。建构主义虽然在情景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和做法,但又过于夸大了情景教学的作用,过于强调教学的真实,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其次,过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容易忽视真理的绝对性。若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单纯的是一个“旁观者”,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03):17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3.
[3]严云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5(08):35.
[4]薛国凤,王亚辉.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01):97.
[5]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作者简介:肖琳(1993—),女,汉族,贵州凯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李亚军(1963—),女,汉族,辽宁抚顺人,教授,研究方向:生物教学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72acbbd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