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前世今生阅读理解

2022-12-30 03:09: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风筝的前世今生阅读理解》,欢迎阅读!
阅读理解,前世,风筝,今生
风筝的前世今生阅读理解

《风筝的前世今生》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北方称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

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氏歌诀中汗不去


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北方人喜欢燕子,称它为喜鸟,所以曹式风筝以沙燕居多。曹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结构的特点,大风小风往来自由。曹氏风筝用拟人手法创造的燕子家族颇为有趣:肥燕、瘦燕、幼燕、雏燕、对燕、半瘦燕,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地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各有千秋。例如,蛱蝶寻芳百蝠骈(pián)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画上两只大狮子,在剪刀尾巴上画上两只小狮子,取的谐音讨个吉祥。

5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我国风筝的相关知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B A.风筝的传说与风筝的起源 B.北京风筝的发展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6e7018aa6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