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的扛鼎之作——《中国救荒史》1

2022-04-09 05:29: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邓拓的扛鼎之作——《中国救荒史》1》,欢迎阅读!
救荒,邓拓,扛鼎之作,中国,史》
邓拓的扛鼎之作——《中国救荒史》

作者:刘建民



【摘 要】面对我国频频出现的自然灾害,重温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在当今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救荒史》的重新认识更能发挥其指导现实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拓;扛鼎之作;中国;救荒

每一个民族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遭遇一些灾难,承受某种考验。《左传•昭公四年》言:“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每每在灾难中更能激发中国人民的凝聚力。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抗灾救荒史。近些年来,我们战胜了暴风雪冰冻自然灾害,扛住了汶川大地震的悲痛,挡住了特大洪水的来袭„„,这一切都没有摧残我们坚定不移的意志。

70多年前,一本编写的小册子,连出版商也很少晴睐,甚至在书店里基本买不到的著作,为什么在学术界受到如此重视,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研究中国历代灾荒及救荒思想的专著,被学界誉为中国救荒问题研究的扛鼎之作,并将中国救荒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她就是蜚声中外学术界,由邓拓 (即邓云特)撰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救荒史》。

邓拓(19121966), 原名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后任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5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5年任中科院科学部委员。1961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受到读者喜欢。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富有寓意,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机。

1926年邓拓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1928年,和傅衣凌等组织“野草社”出版自编自印的刊物《野草》。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翌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4年,经其兄邓伯宇介绍,转入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就读,不久就成为经济系主任罗章龙教授和王毅斋教授最喜欢的学生。 一次,他在写给同学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说道,“目前困难当头,我们应该做一件扛鼎的工作,不是在战场上和敌人进行生死搏斗,就应该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写一、二种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发扬祖国的文化 (沫沙等:《忆邓拓》,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3)。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邓拓充分利用当时相


对平稳的环境和河南大学以及附近学校大量的图书资料,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力求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

1935年到1936年间,邓拓连续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现存于河南大学档案馆)四期一卷上发表了《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论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奴隶制问题》、《中国历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等数十篇文章,并由上海及各地的刊物转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邓拓的好友李拓之回说:1936年的夏天,邓拓因参加救亡运动被捕入狱,嘱咐大哥伯宇将《中国救荒史》的原稿和印样带到上海,请李拓之帮助校对。这时,适值商务印书馆正在组织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邓拓即以中国救荒史为题应约,但必须在3个月之内完成书稿。(此农业论文由万方期刊网首发) 时间这么紧,如何完成这部长篇书稿,家人都为他着急。可邓拓却十分从容,他用了20天收集资料,用纸条做好标记,拟出大纲。经过日以继夜的赶写,完成书稿时,离3个月的限期还剩下5天。1937年夏,这部书出版时,邓拓年仅25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445a315b9d528ea81c7799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