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知青文学视域下史铁生的文学超脱与宗教救赎》,欢迎阅读!
【摘 要】知青文学研究中的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他们较为重视知青生活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同时知青作家主体对疼痛和伤痕的文学叙事选择,更加具备精神超脱和救赎式品质,本文对史铁生的创作和精神指向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超拔的经验和旷达的境界,以知青作家对待疼痛与伤痕的态度入手,表达文学和宗教经验对历史人生的超脱和救赎。 【关键词】史铁生;知青文学;文学超脱 一、从伤痕到疼痛的变迁
程桂婷在《论疾病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如果说‘文革’是整个社会的空前浩劫,那么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则是一代人的巨大不幸。一代人荒废了学业,一代人流离失所,一代人远走异乡在异地饱受饥饿、寒冷、孤独、恐惧等等苦难的折磨,遭遇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的创伤。”①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铁生在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极力构筑充满温情与美好的诗性世界,在乡土气息和纯朴人性的勾勒中丝毫没有一丝对饥饿、劳累、苦难的控诉和埋怨,甚至于事实叙述和疼痛记忆都不曾得到揭露和表达。相反,更多地是对知青生活的美好感受和亲切怀念。陕北农村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劳累艰辛的,是导致作家身体病痛的直接原因,然而重新回顾这样一种知青生活的伤痕记忆,史铁生更愿意拉开一段距离,以理性和达观的态度选择更加具有精神价值的材料进入文学创作之中。“本源性问题始终为知青一代作家所关注,在史铁生那里,它是一个需要苦思冥想却永远无法猜透的谜,谜底被上帝牢牢隐藏起来。一代人既悲壮又焦虑地寻求着文化之根源、生存之依据,上穷碧落下黄泉,渴望着一种普遍化的、能说明万事万物的终极性价值。”②田原牧歌式的诗意和纯朴人性的温情给予作家更多的人生启迪,一方面,疼痛书写实质上表达了一种精神抗争,对伤痕印迹的直接呈现和叙述并不能促使伤痕记忆进入历史和文化中,仅仅是再现和表达。而另一方面,作家主体在生命思考和时代文化背景的参与下,伤痕成为疼痛的经验,不是为了呈现伤痕而去描述伤痕,目的在于得到经验的传递和精神的净化。“史铁生从自身残疾出发,认识到人生在世都有无法克服的人生困境,在于困境斗争中,他始终以自己的精神为神、以对世界的博爱为支柱,最后,史铁生终于从困境中走了出来。”③毋庸置疑,这一精神探索的路途充满着煎熬与艰辛,从伤痕到疼痛的变迁历程是知青文学作家一代人的精神印迹。 二、宽容与仁慈背后的救赎之路
史铁生在随笔《答自己问》中对于宽恕和人道有着较为集中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二个最糟糕的东西就是仅把人生看成生物过程,仅将人当作社会工具,而未尊重精神的自由权利与实现,极好的人道主义绝不该是这样的。”⑤同样的论述在《我的丁一之旅》、《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中多次出现。史铁生不止一次地渴盼行动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脱,他忍受着残疾人生的苦难,使得苦难意识成为一道挣脱束缚、超越自身的门槛。苦难的书写,在史铁生文学创作中被转化为超越理性而直抵存在哲学的生命意识,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精神信念,支撑着担当痛苦的文学创作。死亡、绝望、病痛、痛苦成为史铁生不得不直视的精神障碍,对苦难经验的敏感和思索,使得苦难言说更加带有生存的创痛和欢欣,因为死亡的恐怖一旦解
脱和超越,精神的自由度将会进一步加强,最终以文学和宗教的手段达到对苦难的救赎。史铁生在小说中用残疾和病痛来隐喻人的生存困境,同时对苦难的偶然性和人生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对人类的残疾和死亡的病痛不再报以诅咒和埋怨,而是用精神和信仰进行拯救和维护。“在这个残缺和苦难的世界上,爱愿永恒,那些敢于付出爱、勇于怀抱梦想的人走向了史铁生设置的救赎。如果说残疾是史铁生笔下的原罪,那么爱情就是他笔下的救赎。”⑥
苦难意识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母题。“他对人生、苦难的描写更沉静、内敛,也更世俗、具体。最重要的是他在追寻的旅途中没有屈服,在苦难的包围中,也没有走向呼唤神灵救赎之路,而是直面苦难,深入苦难,从而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健康而自由的生命形式。”⑦或者说,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中乐于用精神受苦的形象来隐含表达对苦难意识的思考。史铁生看重生存的智慧,执著以爱的颂歌来揭示生存的真相,对精神受苦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进行描绘刻画,目的在于以宽恕和仁慈之心抵达精神的救赎。史铁生在考察人的终极价值之后最终从文学和宗教中寻找到突破口,其精神救赎道路有着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心理原型——残疾,这样一种心理原型可以看作是作家主体经验的呈现,面对困境寻找救赎,史铁生以及其笔下的文学形象有着一致的人生探索目标。宽容与仁慈背后的救赎,有着更为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换言之,史铁生与史铁生们正在积极寻找着自己的宗教和人生的出路。 三、文学审美与宗教经验的超拔
文学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宗教。原罪与救赎,残疾与爱情,死亡与穷困,史铁生从文学和宗教经验的启悟入手,从经验的超拔和价值的反思层面重新认识残缺之中的完美。《命若琴弦》在史铁生的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洪艳的观点认为,“史铁生借助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讯息: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苦难,甚至是荒诞的,但虚设的目的能支撑着我们更好地活下去,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起码我们能使生命的过程变得美好、精彩。”⑧史铁生借盲人的视角实际上传达出这样一种观念,现实人生中的诸多困境和价值思维往往拘囿于无法超脱的执著,最终成为执迷不悟。无论是以虚设的目的作为人生价值的支撑,还是对宗教哲学人生苦难度脱,原罪观念下的精神救赎之路,需要借助文学审美和宗教信仰的手段和方式来最终达到。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史铁生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信徒,但是对神性和上帝有着较为自觉的尊崇。宗教气息、宗教思想对于揭示苦难、命运、死亡、病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宗教作为文学表达进入史铁生的创作视野后,更加凸显其超拔和超脱的精神追求。在这样一种文学和宗教的互动模式下,史铁生对精神价值的终极目标有着近乎形而上的思索,力图达到对人生痛苦经验的超拔。
知青文学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特殊的历史活页。伤痕和疼痛,因为痛苦的经验而不断成为知识分子自身品格完善的题中之义,通过对知青生活的伤痕与疼痛的重新思考,进而真正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和理想追求,获得诗意与文化的栖居方式。作家韩少功在《完美的假定》一书中对史铁生进行评述,“在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度,一个连宗教也大多在投资着来世福乐的世俗化国度,铁生有价值的饥渴却没有特别的神学崇拜。他的思考仍然充满着活泼知识而没有偏执迷信,他的言说仍然平易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438c6ff25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