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述焦作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欢迎阅读!
试述焦作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焦作市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中心地带,是河南省的发达地区之一。焦作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明显,包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等。
标签:焦作;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
焦作市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古老独特的名胜古迹。在全市绵延130公里的旅游风景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景区景点1000多处。经过近六年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运作,现已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人文、休闲娱乐“三大系列”,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大景区”和中华太极拳发祥地温县陈家沟、豫北小桂林丹河峡谷等“十大景点”为代表的、以山水峡谷风光为特色的焦作旅游大的格局和框架,以及焦作山水“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雪”四季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整体品牌优势。而且还有星光灿烂的历史文物古迹:千佛阁、太平天国北伐遗址、汉山阳城遗址、慈胜寺、妙乐寺塔、胜果寺塔、古羊肠畈道、药王庙、早商府城遗址、布衣王子朱载育、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故里韩园。2003年,焦作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焦作山水品牌开始在全国叫响,目前已成为一个全国新兴的旅游热点城市,云台山景区已连续六个黄金周占据全省景区游客人数、门票收入双第一的龙头地位。2005年云台山、青天河等五大园区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近年来,焦作市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经过七年时间,焦作旅游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焦作市还荣获了“焦作山水”“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太极圣地”“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等众多旅游知名品牌。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取得的显著成就被业界称为“焦作现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业界权威的广泛认可,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高度赞誉。
二、区位及交通条件优越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總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45.5万,其中市区人口80.7万,城镇人口133.1万。
焦作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焦作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它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有焦枝(焦作--枝城)、焦太(焦作--太原)、焦
新(焦作--新乡)、月侯(月山--侯马)四条铁路线,有月山、待王两个较大的货运编组站,铁路交通便利。全市公路总里程达4953公里,公路密度121.6公里/百平方公里,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境内已建成焦郑、焦晋两条高速,通车里程达72.8公里,正在建设焦温、新焦济、济洛三条高速,“十五”末,焦作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中心城市到各县市均可实现高速连接,届时将构筑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全市的高速公路网也将与京珠、太澳、连霍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连通,焦作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经济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焦作市拥有独特的购物环境和美食文化。焦作位于太行山区,物产丰富。最有名的就是四大怀药:怀山药(铁棍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这些特产的主要产地:温县、武陟、孟州、博爱。焦作的餐饮以豫菜为主,其他最为有名的土特产是:怀庆府的驴肉、五里源的松花蛋和武陟油茶。
焦作市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大力宣传。焦作旅游始终坚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分散的景区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焦作山水”旅游品牌,集中力量向国内外宣传推介,不断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全市各景区点接待人数、门票收入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连续逐年攀升,有力地保证了全市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焦作市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香港阳光卫视、澳门莲花卫视、人民日报、中国政协报、中国旅游报、香港大公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焦作旅游整体形象。二是通过举办“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红叶节”“高端推介会”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营造轰动效应,宣传推介焦作旅游。三是组织全市各景区景点共同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展示焦作旅游整体形象。四是制定“来焦旅游奖励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旅行社整合旅游资源科学编排线路,发展二日游和多日游,尽可能将更多的景区串联起来。五是统一制作焦作旅游宣传资料,进行整体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毕剑.后“焦作现象”时期焦作旅游发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4(04):393~397.
[2]范彬彬.基于焦作旅游的区域旅游现象比较分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4):46~50.
[3]耿莉萍.焦作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03):487~490.
作者简介:申红星(1978—),男,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史与文化产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1ba7820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