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中的送别之情》,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唐诗中的送别之情
作者:莫砺锋
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16期
古代由于山高路远,道路艰难,再加上邮政又处在鸿雁传书的阶段,故人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是很正常的,有道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送别之情。那么,古人用什么寄托送别之情,又是如何抒发这种悲怆的别离之情的呢?
别离总是很伤感,但是唐人喜欢在诗歌里把分别当作一种艺术来经营,将别离之怨和相思之苦寓于诗里进行酣畅淋漓的表达,于是,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在分别的那一刻得到了升华和体现,所以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已经成为传唱千古的送别名句。 唐诗中有关离别主题的诗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一类是描写离别之后的书信往来。那么,唐人究竟是用什么方式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情?古人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时都有哪些程式呢?
一、描写送别之情的诗歌
古人送别主要有三项内容:
第一,要唱离别之歌。李白有诗句“正当今昔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也就是原来送别时唱的《骊驹歌》,自王维写出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这样的送别诗之后,唐朝人送别时就唱这首《阳关曲》,唱一遍总觉得还没有充分表达绵绵情谊,就会再唱一遍,于是又有了《阳关三叠》。 第二,送别要饮酒。送之人请要走之人喝酒,因为喝酒可以消解一些离愁,李白在金陵告别年轻人时作诗《金陵酒肆留别》,表达了这样的场面:“风吹柳花满酒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三,折柳。送别时,送的人要折一枝杨柳送给上路的人,白居易有诗“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王之涣还有一首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因为别离多。”有人说“杨柳”的“柳”和“留下”的“留”是谐音字,所以“折柳”表示送的人希望他留下的意思,是挽留客人的一种举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习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论是唱歌、饮酒还是折枊,都是唐人送别时一贯的活动,这种活动根植于生活,所以一点都不矫揉造作,因此这些举动在唐诗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表达。一般来说,行为艺术要有一个固定的演出舞台,那么它们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呢?
古代为了便于行人休息、躲避风雨,通常在道路上隔五里建一个短亭,隔十里建一个长亭。实际上这种长、短亭主要用作送别的场所,所以古人送别时又有“十里长亭”之说。晚唐诗人许浑从东向西路过潼关,碰到一个朋友魏扶由西向东走,于是两人在十里长亭送别,写下“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的诗句。
当然,送别有时候也发生在一些美丽的建筑里面,比如李白曾经在武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并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绝唱。
二、描写离别之后的书信往来
分别纵然让人心情惆怅,但最终仍难免天各一方,这时候传达情谊最好的方式就是书信了。唐朝人往往以诗代柬,即用写诗歌的方法写信。中国自古就有“鲤鱼传书”、“鸿雁传书”、“黄耳狗传信”等典故,唐朝书信诗歌中也用了鲤鱼传书、鸿雁传书此类的比喻。那么,这三个典故是怎样产生的?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
“鲤鱼传书”的传说最早见于汉代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意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人怎么会把书信藏在鱼肚子里送来呢?其实这是诗人的形容。汉朝人送信是把信写在白色的绢上面,写好之后用两块木板做的函套夹起来,然后再用丝带把它系起来。因两块木板是刻成鲤鱼形状的,所以民歌才有了这样的典故。
“鸿雁传书”的传说是从苏武的故事产生的。西汉时苏武奉汉武帝命令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人让他投降,他严词拒绝,后被流放到北海放羊。在被扣留的19年里他始终不屈服,汉朝多次派人谈判想要回苏武,匈奴人以苏武已死为借口拖着不办。19年后,汉朝新使者到匈奴,诈单于说:“大汉天子在长林苑打猎,射下一个鸿雁,鸿雁脚上系着一封苏武写的信,说他还活着。”匈奴人无计可施只得放人,从此“鸿雁传书”成为一个典故,并经常人于诗词之中。
《晋书》中记载有“黄耳狗传信”的典故,东吴灭亡之后,东吴人陆机被召唤到洛阳去,因思念家乡,于是修书一封,但却找不到送信之人。当时,他刚好养了一条黄耳狗,于是就将信装在竹管子里系在狗脖子上,希望它能将信带回家乡华亭(上海松江县)。狗果真离开洛阳将信送回华亭,并且还带来了家人的回信。但是这一典故在唐诗中却很少出现。宋诗中记载说,苏轼晚年流放到海南岛,养了一条乌嘴狗,向家人传书时有“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的诗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0cfb66f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