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欢迎阅读!
荆轲刺秦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背景,学习《战国策》相关内容。 2、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正确分析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要求同学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初步分析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分清文章层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第一部分: 开端:行刺缘起。大军压境→计议行刺
第二部分:发展:行刺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 高潮:廷刺秦王。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 第四部分:结局:荆轲被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志士专诸鱼腹藏剑,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帮助吴国公子光建立了自己的基业。壮士要离自断其臂,利用苦肉计获取信任,刺杀了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吴王光解除忧患。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侠士聂政为报韩国大夫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其仇人侠累。
这些刺客侠士以 “士为知己者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教学设想:增加学生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中的另外一位——荆轲。(多媒体展示,板书课题《荆轲刺秦王》)
二、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1、复习初中学过的《战国策》里的课文:
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九年级上册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九年级下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积累。) 2、简要介绍: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
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明确重点,加深记忆。) 三、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地形图,了解故事背景。)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步感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语句。 2、听课文录音,加深理解,梳理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读与听。)
3、正音正字,解决学生理解不透彻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文中的重点词句翻译。)
例: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②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③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准备派荆轲上路。
④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同去。
⑤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4、理出故事梗概。(检查自读情况。)
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
5、划分文章层次,言之有理即可。
⑴第一部分: 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端: 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 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故事的结局:荆轲被斩。 ⑵ 第一部分: 行刺准备。 第二部分: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 荆轲刺秦。
五、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特殊字词、句式: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介宾短语后置 。 2、合作探究: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在秦军破赵,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形势下发生的。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六、小结: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谋事不周的弱点。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多媒体展示作业布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0140ac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