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欢迎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2020部编
版八年级上11课】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下注释】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
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下注释】
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1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12、【念】考虑,想到。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4、【相与】共同,一起。 15、【中庭】院子里。 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7、【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8、【盖】大概是。 19、【但】只是。
20、【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其中错,大概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e45f87a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