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移情于物闲说》,欢迎阅读!
移情于物闲说
张锋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之下,中国古典诗歌拥有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人与自然的融合,通常有两种走向:①触景生情;②移情于物。 所谓触景生情,即触大千之景,而心生情感。
“菡萏hàn 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香!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千”(李璟《浣溪沙》) 中,词人触荷香渐消,翠叶衰残,西风兴波,细雨霏霏之景,而生韶光流逝,往事如烟的伤感。这种作品采用“景——情”模式,情是物的反映。
所谓移情于物,即将主体情感转移到客观外物之上,就是主观情感的客观化。 《庄子·秋水》中有则典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倐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不知推已及物,所以对庄子“ 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的判断质疑。事实上,推已及物的普遍性心理现象正是移情于物美尽理论的心理基础。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便是这一推已及物心理在艺术上的反映。正因诗人都有推已及物的心理,所以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常将个人情感移推附着于外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便体现了这一点儿。事实上,任何人满怀失落凄楚,那么所见外物常着上凄迷的情感色彩,有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为证;任何人若有闲情逸致,那么一山一丘,常隐藏无尽趣味,有词“一上一壑也风流”(辛弃疾《鹧鸪天》)为证。移情是文艺审美中的情感移置,是主客体在审美观照中的双向建构。运同移情于物的作品采用“情——景(物)”模式,物是情的投射。
移情于物作为文艺审美,文气创作中的现象和手段,通常有以下几种:
(1)拟人。“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度冷于秋。”(吴文英《浣溪沙》)中,外物拟人化而有人的情感。 (2)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今夜麛mí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霜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中,将情感移于云鬟、玉臂、深闺(三者都借代妻子)之上,从而流露出相思之苦。 (3)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梅》)中,诗人将对志行高洁的君子的景仰之情推移到富有象征意义的“梅”上。
(4)寄情于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中,词人乡思寄托于碧云、黄叶、秋枝、寒烟、斜阳、芳草这些外物上。
(5)身与物化。“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 (chǎn,通„铲‟)尽还生。念抑外青骢cōng别后,水边红袂mèi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pīng 婷,帘月一帘幽魂,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秦观《八六子》)中情与景融,身与物化。
移情于物,可惜作家情感抽象思想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为作品创造优美的艺术意境,并使之拥有优美含蓄的艺术韵味。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移情于物分为两种方式:
一景物直呈化 诗人的情感托附于景物,通过直接呈现景物于作品中,让读者把握情与景的联系,从而理解诗歌。宋代词人贺铸回忆昔日目遂芳尘远去而生闲愁,从而将闲愁投射于景物而为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南唐后主李煜将亡国之恨转移到肯前“秋风庭院藓侵阶”、“晚凉天净月华升”的景物和想象中“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的景象上,读来揪心断肠。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前妻莫夫人新丧,他的丧妻之痛对应到“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点绛唇·屏却相思》)的凄冷景象上。换言之,抒情主体的情感化作客观化景物。
下面恭录前人几首诗,试作解说。
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如)知岁方晏(晚迟),离居更萧索。”幽居时孤寂之感投射于纷纷落木,深更寒雨,高阁流茧所构成的萧索之景。 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出关愁暮一沾哀,满野蓬生古战场。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别离之哀投射 于满野蓬蒿,孤村树暗,残雨斜阳构成的凄苦之景。
戴淑伦《过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于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对屈子的伤悼和自己的忧思投射于日暮秋风。萧萧枫树所构成的凄清萧索之景中。 二、物象人性化 诗人将个人情感投射到外界物象上,此时,物象似乎有了人的情感和意识。它与景物人性化,触景生情不同,后两者中景(物)没有人的情感和意识,只是托寄情感的客观工具;人性化的物象虽也托寄情感,但受到抒情主体情感的浸润。“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缓一夜声”(温庭筠《过分水岭》)中,溪水有情,也知惜别,故而“潺缓一夜声”。诗人将个人惜别之情投射到溪水之上。“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涕(遥远)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诗人怀友,夜长难眠,如同枯荷听雨,满是伤感。“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中,春风似乎懂得人间离别之苦,所以不让柳条发青,以免加重人们离别折柳相送时的痛苦。诗人的离别之
苦便投射于人性化的春风。王之焕《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索录前人几首诗,亦作解说。
赵古段《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清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厚楚囚。”颈联中,诗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托寄于拟人化的憔悴含愁的枯荷上,归隐之意托寄于静穆闲雅的紫菊上。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众鸟飞尽,孤云独去,内心自然孤寂。唯您现在阅读的文章出自语文轩,我们的域名是有敬亭山没有离去,与我对看而不厌。诗人将内心情感推移到山,并使之拟人化。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频繁不断)啼。”戏蝶时时舞,娇莺恰恰啼,非寻自在,是因为满蹊压枝低的花令其留连。这实际上是诗人连此地的情感推移的结果。
李商隐《高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本无生命的绿柳有了人的情感,“半留相送半迎归”,旨在报答“行人休尽折”。这是诗人移情以联想的结果。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雨霏霏,草齐鸟啼,台城的凄清之景,令人顿生世事沧桑之叹。而似乎本应解人心意的台城绿柳却不去宽慰他人,依旧葱笼如烟,加重了诗人内心伤感的份量,故而怨之“无情”。诗人将个人情感推移到本无情感的绿柳身上,含蓄表达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dce3875866fb84ae55c8d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