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教案

2023-04-08 02:01: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
山水画,开课,下册,意境,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PPT12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那么作为画家的李可染认为意境是什么呢?作为画家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画画是不是只要有了意境就可以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结合前置学习了解作者、检查预习情况(PPT3456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这是一篇议论文,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PPT7 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那么作者认为什么是“意境”?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明确: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PPT8

2)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要高于现实。 要发现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夸张渲染,意境才会更鲜明。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PPT9

明确:1不是。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情感,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2)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是表现意境的方法、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有了意匠,没有意境,意匠就没有着落。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小结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PPT10

作者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然后运用两个设问,先后提出“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两个问题,逐层展开论述;最后补充论述了意境与意匠的关系,使论述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是层层深入的

四、深入探究

1、作者在论述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PPT11

6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具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第34789段中均有举例论证,言之成理即可)

理论证(引用论证)PPT12

10段:作者引用杜甫的名句,有力地论证“要苦心经营意匠”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




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增强说服力。

对比论证:PPT13

8段:作者以画松树为例,把五代画家荆浩长期观察画松“始得其真”的事例,与一位出外写生的作者短暂观察画松浮光掠影的事例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视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创造出鲜明的意境,增强了说服力。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PPT141516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PPT17

我认为不会。因为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而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景与情是相融合的。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PPT18

在作者看来,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在这一点上,无论是通过画,还是通过文字,都是相通的,艺术创作都是要达到写情的目的。而且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诗句为例,更容易把问题说清楚,易于读者理解,从而更好地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五、学以致用

1、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PPT19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画意浓郁的小诗。 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幽草、黄鹂、潮水、春雨、小舟等,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 全诗没有一句写情,但情寓于景,意境幽远。 2、欣赏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PPT20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PPT212223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山水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大家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后巩固练习。同学们,再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cd3582bf1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