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4)对汶川地震电视现场报道的反思》,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对汶川地震电视现场报道的反思
作者:陈 晖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4期
“5·12”,一个黑色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聚焦汶川,所有中国人感受到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震动,更是心灵上的巨大悲怆。
在巨大灾难面前,国内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迅速反应,充分报道,竭尽全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震发生32分钟以后,央视就播出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以同一主题不间断直播,对白天和午夜节目时段实施直播全覆盖。据央视-索福瑞的报告称,5月12日至18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共计播出1397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有10.15亿观众观看,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直播时长和收视之最。
在这次创记录的直播报道中,现场报道这种最能体现和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因其及时、权威、生动、现场感强、信息量大的报道优势和传播特点成为汶川地震直播报道的首选。早已被西方电视媒体普遍使用的现场报道这种报道方式,前所未有地被上自央视下至各地方台广泛、大量地使用。
我们知道,现场报道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
与以往大量的“画面+解说”的新闻不同,“镜头”前“站着”报道对电视记者提出的要求更高,让记者直接“出镜头”——站在镜头前采访,最能考验电视传播者的能力和素质。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要把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细节等因素进行组合,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记者要有良好的驾驭现场的能力,现场报道特别突出“我”(即记者)的位置和视角,强调“我在现场”。
进行现场报道,记者要同时具备“主持人+记者”的双重能力,不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严谨、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若不能做到即席发挥,就要提前精心准备,打好新闻“腹稿”。尽管有些新闻来不及准备很长时间,但一定要有一个报道提纲,在什么地方出镜,在这里要说些什么都要精心准备,了然于心,绝不能仅靠现场发挥。
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实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口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拍摄富有新闻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这是做好现场报道的基本条件。在汶川地震现场报道中,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记者表述不清晰、语言啰嗦、拖泥带水,连基本的新闻事实都无法为观众介绍清楚。今后,电视新闻记者在基本业务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方面,无疑还应加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长于“写”,还应善于“说”,要能快速地把自己现场看到的情景清晰、流畅、准确地表达出来。
现场报道的记者要有直击意识,要学会将观众直接“带到”现场。即便作电话连线报道,记者也要通过自己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准确描述现场,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简练平实的口语,向观众提供新鲜、准确、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增强报道的现场感,让观众感同身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播报时,可以多使用“我现在的位置;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等现场感很强的表述和提示,让观众与记者同步获得在现场的真实感受。
现场报道往往离不开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这时,记者一定要平等、真诚地面对被采访者,做好忠实记录、客观报道即可,不能为了达到自己所谓的“采访目的”去导演、摆拍、引诱、煽情等。然而,在地震现场报道中,我们看到:为了摆拍,授意还没有来得及从伤痛中恢复过来的受灾百姓去摆出镜头需要的煽情姿态;为了煽情,一女记者跟着一位母亲失踪正急忙往家赶的女子后面,不停地问“你是不是很想她?”“你是不是很希望能马上找到她?”“要是找不到,你是不是会很难过?”……这些记者的行为,不仅没有为自己的报道锦上添花,反而引起观众的反感,破坏了记者的公众形象。
对新闻记者来说,新闻现场往往有如战场,尤其是遇到重大灾难时。对于如何“抢新闻”,这次汶川地震给大家上了“生命高于一切”的一课:“抢新闻”应该让位于抢救生命。5月17日18时13分,什邡市蓉华镇的卞刚芬在被埋124小时后被成功救出,当时,中央电视台、美联社等几十名国内外记者在现场跟踪报道,这中间包括一名美国记者和一名韩国记者,这两名记者都是特大灾难报道的“老手”,经历过印度洋海啸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事后,当“抢”到新闻的国内同行问,他们可否“抢”到当天卞刚芬获救现场的新闻时,他们却说:“记者太多太乱了,我们担心妨碍救人,所以就闪到一边了,那不是抢新闻的时候。”这两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老记者说,遇上大事件,记者“抢”新闻“是本能”,但那也得首先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现场记者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有“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职业道德在特殊场合下的特殊要求。在事件现场,一定要处理好“抢新闻”和“抢救生命”的关系。
对现场报道,我们除了要学会体现人文关怀,还要注重细节,好的现场报道一定是有细节的。这次广受好评的央视记者张泉灵,她在现场报道中就特别善于运用细节,比如在绵阳九洲体育馆进行的连线报道,她思路清晰,采访细致扎实:“这里由北川转移出来的受灾群众已超过1万名,目前食物供给充足。但是现在因为在下雨,气温只有14℃到16℃,群众尽管在体育馆内,仍然缺少保暖的衣物和棉被,目前这些物资已由当地驻军发放,而且在馆外有免费电话站可供使用。”当主持人问到一个专业的灾后疾病控制问题时,她很快就从洗手间这个细节来回答。
有了细节的现场报道,因为真实、客观而更能打动人,被采访对象的痛楚,观众完全能够从紧蹙的眉头、疲惫的神情、干涸的双眼这些细节中读出,很多时候,无需太多语言,镜头已告诉了观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为汶川地震,我们对灾难、对如何做好新闻都有了更深层的体验与感受,汶川地震必将成为中国传媒史上一次空前的变革与创新。当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我们的电视新闻就一定会赢得更多观众,赢得世界更多的注目与掌声。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施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c2c7faa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