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陈政魏碑书法艺术特点 》,欢迎阅读!
浅谈陈政魏碑书法艺术特点
浅谈陈政魏碑书法艺术特点
摘要:陈政在书法上擅长行草、甲骨、魏碑等多种书体;他的魏碑书法以“二爨〞为体、秦篆为意、晋楷为用、汉隶为法,熔魏碑、隶篆、行草于一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古拙浑厚,神采至上,诗情画意,雅俗共赏,被书坛誉之为“陈氏魏体〞。 关键词:书法;二爨;魏碑
陈政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市,号无白斋,专攻文字学及书法,毕业于中山大学,毕业后投身于抗日游击战争,后来从事书法、文字学研究及教育事业工作,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陈政先生在学术研究、书法研究、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方面都卓有成就。他所作魏碑书法,以“二爨〞为体,古拙、凝重、浑厚、挺拔的艺术特点。所作草篆及隶书,浑厚古朴,灵动飘逸,具有金石味和文人气息。陈政先生书法已编入?书法大观?、?现代中国书法选?、?1990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书法家书毛泽东及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集?、?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集?等大型书集。 一、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研究陈政魏碑书法,首先认识“魏碑〞的定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第十章中有这么一句话 “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言碑者,必成魏也〞,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刻在石头上的碑、摩崖、造像等等,陈政先生出生于1919年民国初期,这个时期书法也受到清代碑学书法的影响,陈政在碑学的影响下学习书法,自然而然对魏碑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勤奋好学,各种书体皆能,以魏碑楷书知名,他的魏碑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陈政魏碑书法既能恣意纵横,古朴自然,又显得潇洒飘逸,浑厚古拙,既有刚健雄厚的线条,又有字体灵动之趣。观其魏碑书法,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魏碑书法笔力雄健,浑厚挺拔,可见他融入了诸多古代名碑的优点,形成了严谨而不呆板,凝重而有韵味,夸张而合情理的书法艺术风格。 二、神采至上、灵动自然
陈政的书法神采至上、灵动自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魏碑书法,在碑学方面下过很大的功夫,吸取古人碑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陈氏碑体〞艺术风格。在结体特征方面以魏为主,同时参加篆、隶、行的笔法。他在书法里以篆书笔法入书,加强了书法的金石味,使书法的线条、质感、结体变化丰富而不呆板;在创作的时候以隶书笔法入书,使书法作品古意更浓厚;以行草书笔法入书,使字的形态神采至上,灵动自然。本来篆书、隶书、行书与魏体书法,在结体用笔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书风各有特色。篆书结体讲究空间对称均衡,较多金石味;隶书一波三折,线条浑厚古朴、灵动飘逸;行书在灵动自然中更具情性。
陈政先生以高度的书法艺术技巧在魏碑这一古拙、凝重、浑厚、挺拔、的书体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字与字之间和谐自然,并到达山水画意境美的艺术境界,显示了“陈氏魏碑〞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风格自成一家,陈政先生的书法师古而不泥古,入古而能出新,使其书法艺术风神独具。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先生最反对那些只懂得走入古人书法里而不
懂得走出来“书奴〞,同时也反对那些背弃传统书法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所谓“创新〞。他在师承古人时,极注重个性的表现,并脚踏实地把根底打扎实。 三、诗情画意、雅俗共赏
陈政的书法诗情画意、雅俗共赏。陈政说:“书法艺术的创造本身便是个性的表现,没有个性特点就没有艺术价值。〞所以他的书法作品重视个人风格的表现,在书法审美上非常讲究线条美、形态美。每个字的笔画的粗细、疏密、轻重、浓淡、干湿,都经过认真构思,精心安排,笔笔不得模糊;章法布局中讲究以实为主、错落有致、虚实相生;书法内容选题上,注重以当代诗词和自作诗词、对联为主。这样的作品不失古法,同时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在“古〞与“今〞的关系处理得当。
此外,陈政先生在诗词、绘画、音乐都有扎实的根底。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非常深厚,因此陈政先生的书法作品能竭力表现出诗词、音乐、绘画的意境美,含而不露;草书行云流水,他的作品还表现出音乐的旋律美,同时他力求在书法创作中能表达出美的艺术境界,花鸟画的情趣。正因为陈政先生有渊博的学识,所以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诗情画意,雅俗共赏。他的学识及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陈政魏碑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郭舒权. 民国书法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2】孙洵.民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沃兴华. 碑版书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6】包世臣. 艺舟双楫[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7】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8】黄惇.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c09330d2c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