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学科建设汇报.》,欢迎阅读!
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学科建设汇报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现状 1.学科建设 近5年来,体育学院十分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从学科梯队建设、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教学与科研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加强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的整合,通过修改完善教学计划、重点课程建设、试卷库建设、体育实践环节教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使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2.科学研究 近5年来,本学科致力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建立了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体育理论与方法、运动技术学科理论与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等方向进行研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学术论文230余篇,有20余篇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体育与科学》等体育核心及中文核心期刊上。
3.人才培养 近5年来,本学科培养本科生近500余人,学士学位授予率达71%,多人考取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学科自建立以来,经过四、五年的时间,已建成为一支结构合理、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本学科22名成员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其中硕士、硕士在读共10人),其中4人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3人担任盐城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2人担任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1人担任江苏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4. 条件建设 本学科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有研究所1个,教研室2个,拥有固定的办公和科研场所,配有电子文献检索室、音像室,购置了学术期刊数据库、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配备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实验室,较为先进的运动训练场地、器材;与国内多家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联系,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特色与前景
1.方向明确,结构合理。本学科拥有体育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技术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3个研究方向,分别由蒋荣教授、姚为俊教授、黄彬教授主持,成员包括多名具有较强独立科研能力、发展前景良好的青年教师。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2.成果丰硕,影响力强。本学科自组建以来 ,主要围绕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人体科学两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广泛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成果。蒋荣教授主持了省部级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育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团队奖。姚为俊教授主持省部级项目《普通高校体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戴俊副教授主持省部级项目《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3.广泛交流,前景美好。本学科始终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几年来,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蒋荣教授参加2004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学校体育工作研讨会。戴俊参加2005年4月在洛阳举办的2005年大学体育论坛。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得本学科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另外还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中学生,十运会等论文报告会加强与兄弟院校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本学科的知名度,因此,本学科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学科建设目标
1.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瞄准申报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的目标,教授在两年内兼任硕士生导师,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学习、交流、合作方式,积累经验,完善条件,进一步提高梯队成员学历和职称层次,力争至2008年,教授人数达4人,博士1-2人,以尽快适应培养硕
士生的培养目标要求。
2.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巩固本学科在全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提升整体水平,强化3个研究方向的特色,在目前基础上,再开辟“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2个新的学科方向。
3.提高科研水平。在未来几年力争承担2-3项江苏省“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上有所突破。未来3年中,出版学术专著3-5部,力争获得省哲学社科奖。
4.加强学科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尤其是著名高校的联系。在图书资料、科研信息、人才互访、学术研讨等方面确立更加牢固的交流关系。加强与兄弟学科、地方科研单位的合作,在与社会连接点上拓展学科领域,凸现学科优势,促进地方体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科研教学并重。围绕教学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本学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的奖励。缩短学术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过程,建立项目与教学讲座挂钩的制度,采取教师进修报告会、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动态,提高思辨能力,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潜力。
四、今后几年学科建设具体措施
1.围绕专业方向加大培养力度。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访问交流。采取激励措施,资助青年教师报考博士,提升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引进专业对口优秀人才,增强队伍活力。
2.加强学科队伍培养。定期邀请国内外同行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拓展研究视野。采用报告会、答辩会等形式,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优势。以老带新,明确双向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
3.建立奖励激励制度。对科研成效突出,教学效果优秀的人员分档次给予奖励。完善以项目为指标的资金管理制度,提高国家和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配套资金的比例。鼓励学术创新,对确有重大学术价值,在国内外、省内外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或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增发与学校资金数额相同的奖励。、
4.加强课程建设。鼓励开设有学科特点、受学生欢迎的特色课程,特色讲座,完善现有课程的教材建设。建立听课评课制度,课程教学督导制度,课程教学评价制度,课程实践教学制度。
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学科建设具有专业性、人文性、时代性、可行性。该学科的申报注重对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并对我系申报体育专业硕士点具有基础性与前瞻性。该学科的申报注重体育学院专业建设、学科梯队建设、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体育社会实践体系建设。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bfa2853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