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庄子《方生方死》感悟》,欢迎阅读!
彼生此死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求物之异,得物之同。求物之恒,得物之逝。生命无常,唯达者可观。
——题记 很多人说,庄子推崇的,是一种完美的诗意的生活,太过理想化,却求之不得。其实不然。与儒家的积极入世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崇尚“清静无为”的出世观点。或许,在一些人眼中,这种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表现。这也确实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弊端。也有些人向往那种清净的生活,却认为难以获得。于我而言,这种生活其实是可得的。那是一种精神享受,而非物质满足。不需要太多的金钱,只需要明达的心态。
人一出生便在步向死亡。人生短短数载,任你天纵英才,任你英雄一世,最终仍是免不了一抔黄土掩风流。何其无奈?何其悲哀?这是英雄恨晚的无奈,亦是美人迟暮的悲哀。人的一生只有两件事是公平的:一是每天仅有二十四小时,二则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英明绝代如始皇亦免不了面对死亡时的惶恐,于是苦寻良方,追求不死,却也只留下徐福东渡的笑话一场。也有如李白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及时行乐,逍遥一生。雄才大略如曹操也曾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死,一直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探寻的主题,生之有涯,苦恼了无数的先贤,也必将苦恼无数的后来者。生死执念,就像个循环的怪圈,困住无数人,难以解脱。怎样摆脱这种生命有限的苦呢?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生死之观形成了一种循环,此世生,彼世死;此世死,彼世生。这是一种道的循环。日夜的环,四季的环,总在不停地变化。终结之时,初始之时。但是人的生命是一次没有回程票的单向旅程,不能重来。肉体终会灭亡,人却可以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延续新生。臧克家说,“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也是其一表现。道家崇尚“无极”。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认为无极即道,天道无极。方生方死的生死之道亦如是,应和无穷。任何一种状态的极致便是死亡,而死亡又恰恰是另一个开始,这便是所谓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生之间存在着相对性与延续性。相对的事,绝对的道。所以根本无需计量生死,不如回溯到虚无的道上。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彼生此死之间,庄子没有惶恐焦虑,展现了一种全然的明达开朗。庄子妻子去世,他箕踞鼓盆而歌。这并不是对死者的不在意,或者对死亡的亵渎。这正是他大智慧的体现。窥破生死,淡然以待。对于惠子的指责,他回答:“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如此的洒脱,如此的放达。非绝情,而是明道也。我曾在《天方夜谭》上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地方的人在举行葬礼时,笙歌宴舞,十分喜悦。外来者以之为异。那里的人并不认为人们在现世的死是一种终结,反而以为那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因而不以为悲,反以为喜。这种说法很像印度传说中的衔尾蛇,象征着生命的无限轮回。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大宗师》)。不悦生,不恶死,万事都可放下。道家讲究顺应天
命。庄子这种淡看生死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表现。其心境,不为死而畏惧焦躁,不为生而欣喜若狂。达观的面对,才能求得生命的安详。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把死生之事当做自然之道,豁达地遵循。因此,庄子说“死生,命也”。在庄子看来,只要顺应自然、成其天命,面对生死可以不迎不拒,不留遗憾,便无需悲伤。“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死得其所,人生幸事。老子也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生死,亦是法自自然。
或许很少有人能对生命的新生或者消逝做到淡然以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从这种“方生方死”的相对中,学得庄子达观的人生态度。也不必像庄子一样宁愿过贫穷俭朴日子。我们可以学习他坦然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珍惜现实的所拥有的种种,不为贫穷而忧烦,也不因富有而自矜。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这种安逸淡然的生活,谁能说不诗意呢?
读《庄子》,学得的不仅是道,更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诗意的生活也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在现实所拥有的基础上,发现生活的美好,顺应自然之道,追求自然之道,享受真情和天趣。谁能说这种生活是一种乌托邦式虚无的追求呢?诗意的生活,并非是全然隔绝世俗烟火,而是在世俗中寻得超然的快乐与自足,惬意生活,安然自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d5543d56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