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欢迎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摘要:杜甫作为唐代诗歌巅峰的缔遣者之一,他的成就是与目共睹的.他是一个仁厚的长者,又是一个纪实的诗人,他以他的悲惆情怀获得了世人的尊重,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中表达出现实中的悲己之情,又发出了悲人的宏愿。让人敬佩。
关键词:杜甫 安贫乐道 改造现实 仁者情怀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的红运。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人民肆行抢劫。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这时候杜甫托物寄兴,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落,“三”就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茅草。因为薄,所以经不起风吹。“三重茅”是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实况,今天的草堂,作为纪念诗人杜甫故居所在的名胜之地,已经看不见他的旧屋了。“茅飞渡江洒江郊。”风卷茅草,飞过浣花溪,然后向溪对岸的郊原纷纷下坠,这就是“洒”,“洒”字非常形象。
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三:
第一,“高者挂长林梢。”“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茅草挂上高树之颠,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坳”是洼下的意思。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这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溪畔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诗人在这里把诗的平韵转为仄韵,气氛为之一变。年满五十、多病体衰的杜甫,对着隔溪南面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除了呼喊以外,实在无能为力。在这里杜甫是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见《韩诗外传》卷二)这个成语,组成一句,慨叹世风之薄。在崔光远、花惊定的暴政影响之下,当时的成都,恐怕并不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有这样的慨叹,应该是实感。“公然”以下两句,更补出这样感叹的事实依据,是有说服力的。描写这一群有意作恶的小子,也非常具体、真实。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写照。茅草的三个下落,竟是如此,诗人只好忍气吞声地回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倚杖”写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第一节至此结束。气氛是很阴暗,情绪是很低沉的。
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接着上节的风,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这是雨要来了的征兆。风虽然定了,可是墨色的云聚集起来了。“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这里是形容黄昏时细雨初来,天色灰暗,墨色的云很快就酝酿成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天黑了,自然要写到这一夜
的睡眠。先从卧具“布衾”写起。“多年”,说明了布衾是与杜甫一起饱经忧患的“难友”。“冷似铁”三个字,写出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了。这七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体物之妙,“冷似铁”是现实的感受,“多年”却又道出了他与布衾撇不下的故旧。穷诗人杜甫,只有这样的布衾!不会睡觉的天真的孩子,为了向铁一般冷的布衾索取温暖,却专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乱蹬。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人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遇进行深刻的控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里写屋漏,正式点出风卷屋茅的结局。而安排在“布衾”两句之后,寒冻如此,重遭屋漏,用这两句着意烘托屋漏的环境,更增强了屋漏的特殊气氛。可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高潮。“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是第二节的结束。诗人通过这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的情景。“丧乱”,包括杜甫从安史叛乱以来,辛苦贼中,流离秦陇,石壕村别老翁,同谷县挖黄独……种种生活经历。这一年蜀中政局的动荡,当然也在其中。“彻”是达到天明的意思。长夜难明,诗人在这里用“何由”两个字作诘问式的慨叹,他总是希望快一点天亮啊! 写到此,好像山穷水尽了,下面第三节,诗人豁然推开,真够得上“心夺造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破屋到广厦,而且是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在这里,诗的仄韵转为平韵,音节上给读者以开阔昂扬的感觉,真有“回阳春”的意味啊!广厦的出现,是用来“大庇天下寒士”的。“庇”照应上文的“漏”“寒”,照应上文的“冷”。“寒士”两个字,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认为这是杜甫的偏见,只看到“士”,没有看到在冻饿线上挣扎的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并不反对杜甫有阶级偏见的提法,不过,只从这里做文章,似近于挑剔字眼。再说,从杜甫当时遭到不学无术的崔光远之流的冷遇来体会他的心情,为“寒士”呼吁一下,恐怕也未可厚非。如果把“士”理解为知识分子,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推动历史前进中,也是有贡献的。唐代诗人,不少属于此类。“天下寒士”是广大的一群人,杜甫提出的是这一群体的愿望,所以下文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两节所写秋风破屋的种种寒冻悲愁之状,杜甫只把它作为“寒士”遭遇的一种典型感受,到此一笔推开,诗人要求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出现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著作之中,无论如何,是极可宝贵的。我想,杜甫这样的胸襟、怀抱,作为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多么值得自豪啊!
诗写到此,又转平韵为仄韵,不仅反映了作者思潮的翻腾,而且用急促之韵结束全诗,表达了作者个人甘受寒冻的决心。但是,诗人仅仅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这一愿望怎么才能实现。诗中连用“安得”“何时”这类疑问词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实现这样美好愿望是空空荡荡、渺渺茫茫的。这就叫做局限。事实上,在杜甫那个封建专制时代,这种愿望根本无法实现。有些人连想也不敢想,因为想了就算不得“安分守己”“安贫乐道”。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名篇欣赏·唐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 3:黄彻。《巩溪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4b1b3583c4bb4cf7ecd1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