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

2022-05-30 00:5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欢迎阅读!
敬亭,李白,赏析,诗意,诗词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赏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 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 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赋予山 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 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 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 753 天宝十二载 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公元 753 天宝十二载 ,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 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 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 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 对现实的不满, 增添了孤寂之感, 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 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 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 许多寄情山水、 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 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 为这首诗写于 753 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 是作于 753年,而是作于 761 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 既然 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 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 753 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 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 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 有李白在 《寄从弟 李昭》一诗为证: “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 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 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 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 “屈盘戏白马, 大笑上青山”。


经常与诗朋文友 “时游敬亭山, 闲听松风眠。”“送 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 “江城如 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他豪情勃发, 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 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 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 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 有诗 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 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 “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 ?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 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 应是看了多次, 而不会是 初次相看, 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 便是这个道理。 由此推测, 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 753 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 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 761 年,李白已岁逾花甲,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 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 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 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 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 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 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 情不自禁的吟下了 《独坐敬亭山》 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作品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 ( 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 ,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 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 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 (753) 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 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 使李 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看透了世态炎凉, 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 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 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 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看似写眼前之景,其 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 ;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 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 “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 ;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 是写“动”见“静” ,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 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 给读者以联想, 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


出神 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 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 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 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 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 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 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 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 !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 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 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 ,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 而他 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 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 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 “寂 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 ‘独坐'之神”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1d61eab5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8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