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无调性的乐理知识》,欢迎阅读!
无调性的乐理知识
用以指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无调性中心,没有功能联系, 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
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 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 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为无中心 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 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 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 极大的差异。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 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无调性一词最初用以形容A.勋伯格作品中开始完全脱离传统的 作品(自作品10号《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最后乐章起至作品22号, 均属这一类型)及其学生A.贝格、A. von韦贝恩等同类作品的特性。 现代一般通用的无调性一词,并不局限于勋伯格等作品的特性,而 是所有具备无调性音乐特点的一种现代音乐类型的总称。
无调性音乐与勋伯格在1920年后开始应用的十二音技法(亦称十 二音序列音乐)不同,一般的无调性音乐并不根据某种特定的音列构 成。而十二音序列音乐则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调性 的残存影响和中心音的作用,根据特定要求将半音阶的12个音,编 排成序列原型进行创作,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无调性音乐。
调式只规定了在某种音群组织中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规定 这些音的绝对高度。所以,可以在调式不变的前提下将主音移到任 何一个音上。这样一来,虽然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没有改变(假定 旋律也没有改变),但每个音的音高都变了,所以音乐的“味道”也 改变了。为了分别这种不同,我们使用一个新的概念一一调性。
调性指的是在一定音高位置上的一定调式。形象地说就是“主音 高度+调式二调性”。例如,主音为C,调式为大调,就合起来称为 “C大调”;同样以C为主音,调式为小调,则称之为“C小调”。 这里的“C大调”、“c小调”就是调性,这样的说法完整地说明了 调的性质,所以音乐家不仅用它作为调的名称,还常常直接用它作 为作品的名称,比如“C大调交响曲”、“e小调奏鸣曲”等等。
同样的调性可以“移植”到相隔一个八度或几个八度的地方而性 质不变;换言之,如果主音的音名没有改变,只是向上或向下按纯八 度的音程移动,调性就没有发生变化。
在无调性音乐中,这种结构被彻底破坏了,无所谓主音、属音, 它们成了无君无臣的一群,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到任何一个。比如 贝尔格的歌剧《露露》中的“露露之歌”,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 小曲》第五首。再详细说一下无调性(atonality):现代主义音乐的 创作手法之一。用以指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无调性中心, 没有功能联系,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它产生于20 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 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 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 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 性作用的和声进行。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 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 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9f0950d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