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文学理论

2022-12-06 03:27: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湘潭大学文学理论》,欢迎阅读!
湘潭大学,理论,文学
绪论

1. 中西文学理论学科生成的标志是什么?P2-3

答:文学理论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具有学科性质的文学理论,它既是文学理论发展走向自觉的产物,也是人类理论思维成熟的标志。1.在中国,真正具备学科性质的文学理论,到南朝刘 那里才形成。刘 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具体内容”的规模宏大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学科诞生的标志。.2.在西方,具有学科性质的文学理论诞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其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的代表性成果诗学不仅是西方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而且是西方文学理论学科诞生的标。

2.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研究重点有什么变化?P3 答:西方文学理论现代发展的突出变化是研究重点的转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向形式的转移,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注重文学形式的探讨,重点是文学的语言问题,结论是形式即内容。二是外界向心灵的转移,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偏重于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探讨,重点是无意识心理,结论是文学表现,甚至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升华。三是由作者向读者的转移,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转向了读者研究,重点研究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结论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文学价值的体现者、文学意义的生产者。

3.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转型的原因是什么?P4

答:一.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发展的主要变化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转型,具体表现在:

1.悟性思维转向逻辑思维。(古代和现代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其中虽然也有悟性因素,但就其主导性质而言,它仍是典型的逻辑思维,特别是像周扬、胡风、冯雪峰等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们的观点和结论都是其逻辑推论的结果)

2.诗性表达转向哲学论证。(古代和现代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哲学表达方式,文学理论家们是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他们的理论观点,这种哲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

3.感性描述转向理性分析。(古代和现代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说明问题时注重理性分析,主要采用的是概念分析和推理判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同样有其现实条件和理论基础。首先中国现代文学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其次,中国现代对科学思想的引进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转型。再次,中国现代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

4. 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文学理论研究对象是文学构成整体与文学活动过程。

.从构成论的角度看,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论,可以解释为文学活动是由“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构成的”整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构成整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文理论对构成文学活动整体的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等四个要素都要加以研究,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文学理论对构成文学活动整体的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的研究,又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进行孤立地研究,要将四个要素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从过程论的角度看,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论,可解释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动态过程,从宏观方面看,主要包括正向流动与反向流动两个方面。1.正向流动即“世界-作家-读者-界”的流动。文学活动的正向流动过程,曾是传统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也是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有的学者将“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这里对文学理论四个方面任务的规定和先后顺序的排列,就是从文学活动正向流动过程着眼的)2.反向流动即“世界-读者-作品-作家-世界”的流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文学的反向流动过程视作研究重点,特别是在接受美学中它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文学活动的反向流动过程也理应成为中国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第一章 文学本质

1.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哪几种类型的文学本质观?它们各自包括哪些具体内容?P13

答:一. 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文学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的文学本质观。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包括摹仿说、镜子说、再现说等主要观点。

二.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作家心理情感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表现论为其理论础,认为文学是作家情感欲望的表现。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包括情感说、游戏说、欲望说等主要观点,概而言之,也就是指西方从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说到弗洛伊德性欲升华说为代表的表现论的文学本质观。

三.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主要从文学与语言形式的角度去观察文学问题,以语言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形式的文学本质观。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主要包括形式说、结构说、符号说。换句话说,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就是指从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期,在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研究文学作品系统为主的形式论文学本质观。

2.本教材四怎样界定文学本质的?

答:列宁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从横的方面说,他认为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可分的。从纵的方面看,他认为本质也不是单一的,同样是可分的。他指出本质不是一个层次,而有许多层次。根据列宁论述的启示,我们可以明确地将文学的本质界定为:文学是人类生活实践中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活动。对于文学的这一本质界定,本书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和研究

一.生活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一个经典命题,也是一个被文学发展历史文学创作经验所证明了的正确命题,还是一个被哲学理论研究验证了的有效命题。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社会生活的关系史。从作家创作经验看,社会生活是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二.实践本位。文学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进程而发生改变。可以说文学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文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主要是从文学的根源上来说的,指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从文学生产特性上来说的,指文学归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领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

三.审美属性。文学与审美具有天然的联系,审美属性是文学最根本的属性。如果将文学划归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话,那么,文学则无疑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或曰审美意识形式。文学的审美属性既是文学发展走向自觉的标志,又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整体性的自由追求。

四.语言活动。文学与语言有着血缘的关系,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这种语言活动贯穿于从创作到欣赏的全过程。

3.怎样认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关系?

答:一.文学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史。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尔巴特的《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一书中,得出的结论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都“在反映严肃重大事件时描述日常的生活真实”。中国学术界也有诗与史互动,诗与史互证之说,认为诗歌与历史著述具体相似的性质和特点,同样是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恩格斯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说明了文学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这个观点。

二.从作家创作的经验看,社会生活是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中西方著名作家的创作经验中,对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是文学创作的动力的认识是比较接近的。在现实主义作家眼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直接源泉,甚至是现成素材,文学就是对社会生活的摹仿和再现。

三.从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看,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生活是现实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文学是意识形态,是第二性的东西。社会生活是源泉,是文学所反映的对象;文学是对社会活的反映,是作家反映生活的观念形态。

四.在社会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立场是:首先,看到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体现在:文学既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又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不能将社会生活与文学反映之间的关系简单化。再次,社会生活与文学具有双向互动性。社会生活是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b362094a7302768e99394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