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国家的沟通实例

2022-12-11 01:5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多语言国家的沟通实例》,欢迎阅读!
实例,沟通,语言,国家
多语言国家的沟通实例

在周代,朝廷设置了“寄”“象”“译”等翻译官职,其主要负责接待四方来访的少数民族使节。到了秦始皇时代,天下大统,皇帝又专门设了“九译令”“译官丞”等官职。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朝也都承袭了秦朝的译官制度

至于秦朝翻译官为何称作“九译令”《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属官,九译令。”《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说法:在秦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众多,因为语言不通,其在相互交流时往往需要进行多次转译,而“九译”正是言其转译过程之多。

《尚书》中也讲到了“九译令”这一官职的来源,据说,在周成王时期,越南南部有一名叫越裳的小国,当时,因为其要向周朝上贡白雉,所以,周成王便专门派了一名译官前去商榷。据说,具体的翻译过程是先将越裳语翻译成广东话,然后,再将广东话翻译为湖北话、河南话……最终,译为周朝官话。

正是因为翻译过程过于复杂,人们才将当时的翻译官称作“九译令”。据说,周公为了纪念这件事,还专门做了一首《越裳操》可见其历史意义:

雨之施物以孳,我何噫于彼为。

自周之先,其艰其勤。以有疆宇,私我后人。 我祖在上,四方在下。厥临孔威,敢戱以侮。 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旣均,越裳是臣。


东汉之前,翻译官从事的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口译工作。直到佛教传入后,中国才出现了大量的书面翻译,这种佛经翻译始于魏晋,唐朝时则臻于极盛。《警世通言》中提到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的故事,其实,也算是唐代语言翻译盛况的体现。

文中讲道,渤海国向大唐上国书时,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皆不识文字。唯有诗仙李白不仅读了国书,还亲自回了一份答书。消息传开后,渤海国主动俯首称臣。当然,这仅为小说家言,那时的翻译官可并没有这样的威风。

西汉张骞受命出使西域时,汉武帝专门为他指派了一位甘夫,而这个甘夫干的就是向导和翻译工作。据说,这个甘夫本是匈奴人,其被汉朝俘虏后,便被汉武帝任命为张骞身边的随从兼翻译官。虽然,当时这个甘夫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却帮助张骞促成了通西域的历史伟业。

无独有偶,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时,身边也带了一位名叫马欢的翻译官。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通事,但他撰写的《瀛涯胜览》却成为了后世研究郑和的原始文献。明代徐光启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大学士,不仅精通天文农学数学,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虽然,仅仅是兴趣而为,但是,他却同利玛窦等传教士译制了《几何原理》,堪称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满人入仕,多由一种叫笔帖式的官员起家。该官类似文书抄手、行政助理之类。笔帖式中间有一类称为翻译笔帖式,就是专门负责翻译满汉文字的。此外还有翻译进士、翻译庶吉士,与汉人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4ee562bd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