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公开课教案_0》,欢迎阅读!
寄李儋元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能够用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解读诗歌。 2、感受诗人诗歌“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诗歌“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初读感受
1、 个别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 全班齐读
3、 理解大意,全班讨论完成
4、 个别朗读诗歌,读准断句,读出诗味 5、 全班齐诵
三、再读感悟
1、板书诗歌,去掉中间两联。
著名文史专家施蛰存先生对律师结构总结说:中间两联是律诗的主体,但这是艺术创作上主体,而不是思想内容的主要部分。一首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就可以表达出全诗的思想,加上中间两联,也不会给思想内容增加什么。 ① 首联和尾联写的是什么思想内容? 明确:对友人的思念和盼望游人的到来。 ② 怎么读出来的? 西楼望月意象解读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西楼”常常与“月亮”相始终,并与之共同营造了一个相思哀愁的意境。因为在西边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这就说明西楼的主人或暂居之人为情所困,深夜未眠,或彻夜长思,通过诗文其辗转难寐、彷徨踟躇、孤苦愁闷的情形便呈现于读者眼前。
围绕这种情感朗诵诗歌首联和尾联。
2、 如果仅仅是对友人的思念,那么诗歌的标题为什么不是“怀李儋元锡”?所以说这
里的“寄”还寄寓着诗人其他的思想感情。
3、 再读中间两联,中间两联的主要情感是什么?用诗中的字来回答。 4、 作者有哪些愁?
明确:(知人论世、步步高导学案上作者介绍和问题背景介绍) “世事茫茫”: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前途。(国家的兴废、人民的安危,个人的进退、亲友的疏离、春日迟迟、孤独难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 朱熹盛称“贤矣”,
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为什么如此受赞? 身多疾病思田里:
终罢期结庐,慕陶真可庶(退官归隐) 邑有流亡愧俸钱:
丈夫当为国,破敌堆如山(为国效力)
明确:进退两难,矛盾挣扎中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淡泊坦荡 (再读中间两联,读出作者的忧愁和矛盾) 5、再读首联,体味“又一年”中包含的情感。
明确:既有对朋友的怀念,又有对“世事茫茫”的感慨。
四、三读体味
问题研讨: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明确: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五、拓展延伸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比较这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六、总结
唐诗在中唐时发生了重大转折: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结语: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了他诗歌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了一个时期诗歌的命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24c19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