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作文素材

2022-08-10 21:48: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换位思考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换位,素材,作文,思考
[小故事一 ]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 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分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分我的命啊!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是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的。因此,对他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关心他人。 [小故事二 ]

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你把我当成你,我把你当成我,这样就换了位,再思考一下……

一对夫妇坐车去游山,半途中下车。听说后来车上其余的乘客没有走多远,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结果全部丧命。女人说:咱们真幸运,下车下得及时。男人说:不,是由于咱们的下车,车子停留,耽误了他们的行程。不然,就不会在那个时刻恰巧经过山崩的地点了……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任何人都有被冒犯、被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小故事三 ]

父亲讲,一次他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他进去后才松手。父亲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听了这话,我心里热热的,联想很多。

我不信冥冥中的上帝,但我坚信自然中的法则。“换位思考”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法则。

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谕。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

真理的身上布满伤痕。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手,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证明: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对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小故事四 ]

有一对要租房子的夫妻,俩人拖着疲累的身躯挨家挨户的找房子看,但总没有几个中意的。到了下午,奇迹出现了,俩个人共同看上一间他们都满意的房子,急着想付订金,把房子订下来!(因为这房子太好了!客厅像客厅!厕所像厕所!他们不喜欢那种客厅像厕所般太杂乱的房子;也不想要一个厕所像客厅般豪华的房子!

房东出现了,是位老先生,这老先生说:『租房子,我只有一个限制,那就是我不租给有小孩子的家庭。』这对夫妻面面相觑。 老公:“可是你看我们旁边的小孩是什么?” 老婆抢着说:“是装饰品! 老公:“老婆!你呆了吗?为了租房子竟然把小孩当做假的! 老婆:“呜~我真的很喜欢这房子,被这拖油瓶给害了啦!

俩人正沮丧的要离去时,只见小孩又回头按电铃,叮咚! 龟毛老伯又来开门!老伯笑着说:“啥事啊?装饰品~呵呵呵! 小孩:“阿伯,我要租房子! 老伯说:“租房子?我不租给有小孩子的家庭哦! 小孩:“我知道!我只有爸爸妈妈没有小孩子啊!你可以把房子租给我! 老伯:“哈哈!真是聪明,OK,就租给你!

生活中总有许多限制,不论限制是正面或负面的,不加思索的跟随会让人不知其所以然!你有没有这种经验呢?一旦工作成了一种习惯,那刻板的逻辑也就随之而来。有时连泡杯咖啡这样的小事都不懂去换个角度思考,这样的工作是很可怕的喔! [小故事五 ]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学生犯了错事时,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教育怎么会有效呢?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感情上的感化。

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教育才会有效,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老师给予学生一分关爱,然起学生一分自信。

切记,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说的是有两个妇女正在聊天,妇女甲问:“你儿子现在还好吗?” 妇女乙一声叹息道:“别提了,真是不幸哦!他娶了个媳妇懒的要命,不烧饭,不扫地,不洗衣服,不带孩子,整天就知道睡觉,连早餐都要我儿子送到她的床上! 妇女甲又问:“那么你的女儿呢?” 妇女乙立马换了口气说:“噢,她可就命好了。她嫁了一个不错的丈夫,不让她做任何的家务,全部由先生一手包办,煮饭,洗衣服,带孩子,而且每天都把饭送到她的床上给她吃呢! 毫无疑问,段子中的那个妇女乙既自私又刁蛮,实在不值得称道,但我们从中似乎又能看到什么呢?当然是妇女甲问话的换位思考。段子虽简短,就两回合对话,但通过她内心对儿子与女儿的态度上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两起几乎同样的事情说成两种迥异的认知。放着她“小人求诸人”的品质不说,妇女甲问式中的换位思考心眼着实是够老到的了。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凡遇事际,处他人立场思之一二,而后行之,则害者避其锋,善者得其意,并可免无意伤人之过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人在不同的位置看山,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何社会中复杂的人和多变的事呢?所以,一个人在参与社会的活动中,要想把人看得真切,把事看得准确,就必须学会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




因为社会的人是复杂的,社会的事是多变的,加之每一个人对另外的人或事的看法、评价,又常常因自己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处位置的不同以及当时心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人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里,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法,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如果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生活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常常会得到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意林》上看过这样一个短片:大象波佐是伦敦一家马戏团的台柱子,一向性情温顺。可是近期却一反常态,变的烦躁起来,更糟的是它竟然袭击了饲养员。贪婪的团主决定对它进行公开处决,以此在波佐身上再捞一笔。

公开处决的那天,马戏团人山人海,好象所有人都想看看这庞然大物如何丧命枪下。然而,就在处决时间要到的时刻,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男子走上舞台,对团主说,你们大可不必处死它,这样,让我走近去跟它说几句话。团主将信将疑,考虑再三后决定让男子写下后果自负的保证,随后做出应允。

男子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从容走近波佐。大象见陌生人走近,马上摆动鼻子以示警告。男子也不慌张,开始说话。所有人都静静的听着,然而即使是靠舞台最近的人也听不懂男子的呢喃,只知道他在说一种外语。再看波佐,先前的警惕已经不在,此刻变的温顺而可怜,象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台下有人鼓掌,接着雷鸣般的掌声在人群中爆发了,欢呼声响彻上空。

团主又惊又喜,细问男子原由。男子笑着说:“这是一只印度象,习惯听印地语,你们说的话它听不懂当然会变的烦躁不安。 故事结束: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语言对别人说话,完全不管他能否理解,接受。在沟通时,我们应该更多的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熟悉的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运用。它要求一方做出涉及到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你先要分析他目前所处的情况,他以前做事的方式,假如你也在相同的情况下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会有怎么样的想法感受。这样你就能大概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了和感受了!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有助于我们“知彼”,也大大有益于我们“知己”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知己”与“知彼”相比较,“知彼”就更为重要。语言来跟他说话。

站在对方立场来看待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却不是不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必须要学会善于倾听,能察言观色,善于抓住对方的潜在意识、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是洞察他人心理活动,善解人意“的特殊能力,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的一种素养。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站在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感觉,换一个角度感觉可能就会不相同。。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要片面地看问题,尤其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应调整好自己的参照点和观察点,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观察,以便形成良好的感觉和积极的心态,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如果你不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就会在决策中产生一定的片面性。不妨多替别人想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也许你会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智慧。

不过,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确实需要忍耐和包容,需要拿出非常的勇气和大度的心胸,需要自我安慰和准备做出牺牲。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cec44b5727a5e9856a61f2.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