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欢迎阅读!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在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出现 过一股不小的“知青文学”热。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 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知青文学,反映的都是当年知识青年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1968 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 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 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凉场面。诗人回忆这首诗的写作经历 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 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 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 也跟着落在山西)。”
第一节是对当时告别场景的真实记录:“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 汽笛长鸣”。诗人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 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是因为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 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 京”。第二节写了火车开动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虽然感觉到了“一阵剧烈的 抖动”,涉世不深的诗人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而“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这里,没有歌声如潮、锣鼓喧天的虚假场面,没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 言壮语,有的只是离乡背井的茫然和恐慌。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的依 恋之情,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 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第三节,诗人化用了那首有名的《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 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人曾回忆说:“小时候我有一个极深刻 的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线地缝好了扣子,妈妈 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己缝 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眼前的“离别”,但 是诗人更愿意相信这疼痛是母亲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因为如果是那样,我和 母亲就会因为这针线和这疼痛而血肉相连了。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 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的手中。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失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分析-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2
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第四节承接第 三节,写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他从送行者的表情中明白了此 刻的意义。
诗人在第五节写出了自己“四点零八分”时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原本 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 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种物我颠倒的错觉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 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故乡)抛弃了,此后将到处 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最后两节,诗人直接抒写自己对北京的依恋之情。“再次挥动手臂”,而且在 诗人眼前,北京已和母亲叠合在一起,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 叫”,让她永远记着自己。茫然之中,诗人绝望地伸手乱抓,仿佛落水者去抓一 根稻草,本想抓住命运,但是抓住的只是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这里诗人刻画 出的是那个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动荡、惶惑,却不乏深沉的忧患。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
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 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际 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 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7b8e1b7aa00b52acfc7c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