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一断句翻译过关练习B5(生打印版)》,欢迎阅读!
高一断句
规律一:找虚词,定句读⑴句首 :其、盖、凡、窃、诸、敬、唯(惟)、岂、盍、夫、且夫、若夫 嗟夫、嗟乎、呜呼、无乃; ⑵ 句末 : 也、矣、欤(与)、哉、耶、哉、乎、焉、兮、耳、邪、而已; ⑶句中停顿常见词:之、而、则、者、且、以、于、为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姑且,暂且; 如果,假使)”“纵”“是故”“于是”“向使(假使,假如)”“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如“顷之(不久)”“向之(过去)”“未几(没有多久)”“已而(不久)”“斯须(片刻,一会儿)”“既而(不久)”“俄而(不久;一会儿)”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规律二: 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对话常带有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规律三: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1、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2.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规律四: 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规律五、借助固定结构(或特殊句式)断句法
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常见的固定结构形式主要有: 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如: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5、惟„„耳(只是„„罢了!) 6、亦„„哉(也真是„„啊!) 表揣度的固定格式
1、得无„„乎/耶/邪 (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2、无乃„„乎(耶) (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
3、„„庶几„„欤(„„或许„„吧?) 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表疑问的固定格式
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 4、奈„„何5、若„„何6、何„„焉为 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 9、何以„„?10、何所„„? 11、何为„„? 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有何„„”的倒装) 2、何„„为(何辞为 ?)
3、不亦„„乎(不亦说乎?) 4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5、得无„„乎(得无异乎?) 6、其„„乎/也/耶 7、安„„哉8、况„„乎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
1、与其„„孰若(无宁) „„(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2、“不„„,则„„”、“不„„即„„”(可译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4、“非„„则„„”,“非„„而„„”,(可译为“不是„„就是„„”,“不是„„却”。) 被动句式
1、为„„所„2、受„„于„„3、见„„于„„
1 断句与翻译一阶
规律六: 依总分,定句读
过关练习
1、(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扞(hàn,同“捍”,保卫)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2、故 不 登 高 山 不 知 山 之 高 也 不 临 深 谿(xī,山谷) 不 知 地 之 厚 也 3、贫 穷 则 父 母 不 子 富 贵 则 亲 戚 畏 惧 4、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 莫 不 举 贤 或 以 治 或 以 乱 非 自 遁 求 同 乎 己 者 也 己 未 必 得 贤而 求 与 己 同 者 而 欲 得 贤 亦 不 几 矣 使 尧 度 舜 则 可 使 桀 度 尧,是犹以升量石也。(取材于《淮南子·缪称训》)
5、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
6、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7、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选自《资治通鉴》)
8、汝 心 之 固 固 不 可 彻 曾 不 若 孀 妻 弱 子 虽 我 之 死 有 子 存 焉 子 又 生 孙 孙 又 生 子 子 又 有 子 子 又 有 孙 子 子 孙 孙 无 穷 匮 也 而 山 不 加 增 何 苦 而 不 平
9、积 善 多 者 虽 有 一 恶 是 为 过 失 未 足 以 亡 积 恶 多 者 虽 有 一 善 是 为 误 中 未 足 以 存 人 君 闻 此 可 以 悚 惧 布 衣 闻 此 可 以 改 容。
10、君 子 之 言 寡 而 实 小 人 之 言 多 而 虚 君 子 之 学 也 入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 及 也。
11、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妻 妾 之 奉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
12、故 知 胜 有 五 知 可 以 战 与 不 可以 战 者 胜 识 众 寡 之 用 者 胜 上 下 同欲 者 胜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胜 将 能 而 君不 御 者 胜 此 五 者 知 胜 之 道 也
1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 景 公 以 马 死 杀 人 晏 子请 数 其 罪 云 尔 养 马 而 死 尔 罪 一 也 使 公 以 马 杀 人 百 姓 闻 之 必 怨 吾 君 尔 罪 二 也 诸 侯闻 之 必 轻 吾 国 尔 罪 三 也 公 乃 释 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14、天 不 为 人 之 恶 寒 也 辍 冬 地 不 为 人 之 恶 辽 远 也 辍 广 君 子 不 为 小 人 之 匈 匈 也 辍行 天 有 常 道 矣 地 有 常 数 矣 君 子 有 常 体 矣 君 子 道 其 常 而 小 人 计 其 功 诗 曰 礼 义 之 不愆 何 恤 人 之 言 兮 此 之 谓 也。
高考题组
1.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2.(2013高考)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3.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4、(20ll北京)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2 断句与翻译一阶
5.(2010北京)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 尝 学 射 矣 始 也 心 志 于 中 目 存乎 鹄 手 往 从 之 十 发 而 九 失 其 一 中 者 幸 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 法 不 修 一 病 随 之 病 尽 而 法 完
则 心 不 期 中 目 不 存 鹄 十 发 十 中 矣。 6.(2009北京)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7、(2014新课标卷Ⅰ)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休烈是人名)
8(2014新课标卷II)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9(浙江卷)【题干】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10、(2014重庆卷)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选自《六韬•盈虚>)
11、(2014北京卷)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12、(2014广东卷).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13、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而十中矣!
14、(2016新课标Ⅰ卷)(曾亮)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15、(2016新课标Ⅱ卷)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翻译学案——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
学案略语 文言文翻译仍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也是令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因为经过一轮复习,很多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能准确把握,字字落实,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还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得分并不高。其中症结在于太在意“翻译”而忽略了“理解”。《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理解”在前,“翻译”在后。什么是“理解”?就是让词语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中乃至全篇,总之,就是回归语境。这也许是走出翻译困境的唯一途径。考生不仅要强化语境意识,而且要把这种语境意识用于翻译实际,进而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①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咸以羌胡相
②
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选自《后汉书·邓训传》)
注 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县官:此处指汉家朝廷。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译文:
(2)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 译文:
(3)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4分)★
3 断句与翻译一阶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责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译文:
(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3分)★ 译文: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
②
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
③
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选自清·戴钧衡《〈南山集〉目录序》)
注 ①先生: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先生: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1)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译文:
(2)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译文: 问题反思 1.你在平时翻译中是否强调联系语境理解要翻译句子的意识?你是否真正意识到语境在翻译中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
2.联系语境翻译句子看起来很虚,实则具体可抓。你在翻译句子时是如何联系语境的? 答: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坚决改掉脱离语境翻译的坏习惯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如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了“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被翻译的语句放在答案卷中(高考全是这样),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乎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二、联系语境翻译的着力点 (一)关注文段内容 1.记叙性文段
(1)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
4 断句与翻译一阶
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孙)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郡中咸服其义勇。(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刘敞传》)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夐养高不仕,虚心致悦,遗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选自《周书·卷三十一》) 译文:
2.(2014·山东)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1)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译文:
(2)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译文:
(2)事件经过
例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臵驿如是,不敢变也。”(选自《宋史·刘敞传》)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武帝之介弟也。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选自《南史》卷五十一,有删改) (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译文:
(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译文:
2.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湖南卷节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5 断句与翻译一阶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亦闻古之善观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瘦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遂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惟陛下实深察之。(选自《美芹十论》) 译文:
(二)关注句子结构
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1.句内搭配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辽宁卷节选)
注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5分)(选自《宋史·赵立传》)
注 张敌万:盗贼首领。
2.句间对称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选自《名实说》)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译文: 6.(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选自元代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译文:
(三)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边练边悟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选自《旧唐书·殷峤传》) 译文:
6 断句与翻译一阶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注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时言者或论事亡状[],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 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黯言:“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注 状:状文。
(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 译文:
(2)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 译文:
(四)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检验,看看是否合乎文理、事理、情理,是否与上下文连贯衔接、顺畅得当
大二轮专题强化练与考前增分练 定点练1 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宇文士及,雍州长安人也。隋右卫大将军述之子,化及弟也。隋文帝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令尚炀帝女南阳公主。初,高祖为殿内少监,时士及为奉御,深自结托。及随化及至黎阳,高祖手诏召之。士及亦潜遣家僮间道诣长安申赤心,又因使密贡金环。高祖大悦,谓侍臣曰:“我与士及素经共事,今贡金环,是其来意也。”
太宗即位,为中书令,寻以本官校检凉州都督。时突厥屡为边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边服。每出入陈兵,盛为容卫;又折节礼士,凉土服其威惠。贞观十六年卒,陪葬昭陵。(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三》)
(1)士及亦潜遣家僮间道诣长安申赤心,又因使密贡金环。 译文:
(2)每出入陈兵,盛为容卫;又折节礼士,凉土服其威惠。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三,有删改)
(1)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译文:
(2)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译文: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1)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译文:
(2)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译文:
7 断句与翻译一阶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貌奇伟,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未几,大清兵逼广宁,王化贞弃城走,熊廷弼与俱入关。帝亦急东事,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办事。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连疏诋之,承宗乃杜门求罢。(选自《明史·孙承宗传》)
(1)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译文:
(2)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 译文: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贞元中,咸安公主降回纥,诏关播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遂以命之。考功岁终,请如至德故事课殿最,憬自言荐果州刺史韦证,以贪败,请降考。校考使刘滋谓憬知过,更以考升。
(选自《新唐书·赵憬传》)
(1)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 译文:
(2)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 译文: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1)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
译文:
(2)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 译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8 、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其母曰:"蛇今安在? 之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9、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得!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10、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乎! 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11、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1、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2、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2、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 中有鲋鱼焉。 3、 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13、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然活耳 4、 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14、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5、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 15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6、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16、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子。 “ 7、 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8 断句与翻译一阶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
一、表示疑问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所谋求的是什么? 2、奈何……?若何……?如何……? 可译为:“„„怎么办?”
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何如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 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 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例: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6、孰与 ;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二、表示反问
1、何……之有? 可译为:“有什么„„呢?” 例: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2、如之何……? 可译为:“怎么能……呢?”
9 断句与翻译一阶
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译文: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呢? 3、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 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 “难道……吗?”
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 译文: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 例: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例: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0、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
例: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11. “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表揣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 表希望“还是……吧!”;表反问:“难道……吗?”
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12. "庸……乎"连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三、表示感叹
1、何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啊!”“多么……啊!” 2、特(直或止)……耳,译为”只不过……罢了“ 如: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嗟夫,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续孟尝君传》)
10 断句与翻译一阶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4、一何……!可译为:“多么……啊!”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四、表揣度
1、无乃……乎(欤)!可译为:“恐怕……吧!” 例: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例: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报任按书》)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我伐颛臾》)
2、得无……乎?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可译为:“该不是……吗?” 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例: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哪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抑…… 译为“是……,还是……”或“……,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还是(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呢?
3、其……,其……也? 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例:呜呼!其(难道)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译文: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六、表示其他
1、所以…… 译为:“……的原因”;“ ……的方法”;“用来……”;“ ……的依据”; “ ……的工具”; “ ……的作用” …… 2、有……者 可译为:“有个……的人” 3、然则……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不小 5、……之谓也;其……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标志宾语前臵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11 断句与翻译一阶
例: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6、若……者 可译为:“好象……的样子” 7、无以…… ;有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没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10、非……则…… 可译为:“不是……就是”
11、"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画。(《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12.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3.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12 断句与翻译一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6d6612e04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5.html